據可考的資料顯示,傅斯年拍發這封電報時正在北平,遠在四川重慶與南溪李莊的薩本棟、李濟等人,是否知曉傅之攘舉,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不依靠特殊的通信設施和手段,電文中的胡適是否知曉其中之事亦未可知,但世人看到的是,隨著胡適的身影出現在中國大陸,聞一多與他的“鬥士”身份,以及“鬥”出了什麼名堂等,在喧騰了一陣之後很快淹沒在胡適的巨大陰影與翻雲覆雨的政治旋渦中沒了聲息。[42]廣大民眾的興奮點被新一輪政治搏殺所吸引,而整個學界的焦點則投到胡適、傅斯年等決定中國教育、學術前途命運者身上。
注釋:
[1]傅斯年《汪賊與倭寇——一個心理的分解》,載《今日評論》,第3卷第8期,1940年2月25日。
[2]何兆武、馮左哲《憶傅斯年先生二三事》,載《傅斯年與中國文化》,布占祥、馬亮寬主編,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年出版。
[3][4]《吳晗小傳》,載《吳晗文集》,第四卷,北京出版社1988年出版。
[5]此為1981年3月26日,《吳晗小傳》的作者蘇雙碧、王宏誌采訪李文宜的記錄。轉引自《吳晗小傳》,載《吳晗文集》,第四卷,北京出版社1988年出版。
[6]轉引自朱宗震《吳晗在西南聯大時的轉變》,載《西南聯大現代中國研究》,伊繼東、周本貞主編,人民出版社2008年出版。
[7][8][14][15][39]《吳晗文集》,第三卷,北京出版社1998年出版。
[9][38][41]《聞一多年譜長編》,聞黎明、侯菊坤編,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出版。
[10]載《魯迅雜文全集·二心集》,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出版。
[11][12]梁實秋《羅隆基論》,載《世紀評論》,第2卷第15期,1947年10月11日。
[13]《吳晗小傳》。另據《聞一多年譜長編》,聞氏加入民盟的介紹人是羅隆基與潘大逵,當時民盟尚屬秘密組織,成員身份不公開,聞一多宣誓入盟後,他的誓詞和登記表就被當麵燒掉了。
[16]《我所知道聞一多先生的幾件事》,載《龍蟲並雕齋瑣語》,王力著,商務印書館2002年出版。
[17]《拍案而起的聞一多》,載《吳晗文集》,第四卷。
[18]《蔣介石年譜》,李勇、張仲田編,中共黨史出版社1995年出版。
[19]《紅塵冷眼——一個文化名人筆下的中國三十年》,宋雲彬著,山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出版。見該書第99頁,1945年5月25日條。
[20]《陳寅恪集·詩集》,陳美延編,北京三聯書店2009年第二版。編者注:此律寅恪先生詩存曾用題《乙酉八月聽讀張恨水著水滸新傳感賦》,現依唐筼編詩目改題。吳宓抄存稿題作《乙酉七月七日聽讀水滸新傳後聞客談近事感賦》,第一句作“誰結宣和海上盟”。
[21]《陳寅恪集·詩集》,陳美延編,北京三聯書店2009年第二版。編者注:此詩吳宓抄存稿第二句作“興廢無端夢可尋”,第五句作“當年舊事當年恨”,第八句作“錦江衰鬢獨哀吟”。
[22]《吳宓與陳寅恪》,吳學昭編,清華大學出版社1992年出版。
[23]參見《陳寅恪詩箋釋》,胡文輝著,廣東人民出版社2008年出版。
[24]《周佛海日記》(上冊),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6年出版。
[25][26][28][29]《在蔣介石身邊八年——侍從室高級幕僚唐縱日記》(下),群眾出版社1991年出版。
[27]延安的中共中央認為,張莘夫不幸遇難一事,中共撫順市委沒有做好保護工作,負有嚴重責任,1946年2月,對時任中共撫順地委書記兼市委書記的吳亮平給予撤職處分。同年5月1日,國民黨沈陽市政府組織的張莘夫先生葬禮在沈陽北陵公園舉行,該日參加送葬者達萬餘人,行列長達數裏。至今,“張莘夫先生紀念碑”仍存於北陵公園(前一段為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有人提議把張氏紀念碑搞出北陵公園,但遭民眾與輿論阻止,未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