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標@】乙酉七七日聽人說水滸新傳適有客述近事感賦
誰締宣和海上盟,燕雲得失涕縱橫。
花門久已留胡馬,柳塞翻教拔漢旌。
妖亂豫幺同有罪,戰和飛檜兩無成。
夢華一錄難重讀,莫遣遺民說汴京。[20]
【2標@】玄菟
前朝玄菟陣雲深,興廢循環夢可尋。
秦月至今長夜照,漢關從此又秋蔭。
當年覆轍當年恨,一寸殘山一寸金。
留得宣和頭白老,錦江衰病獨哀吟。[21]
時在成都休假並與陳寅恪相處的西南聯大外文係教授吳宓有抄存稿,文字略有不同。吳宓所抄《玄菟》詩附注:“時宋子文與蘇俄訂約,從羅斯福總統雅爾達秘議,以中國東北實際割讓與蘇俄。日去俄來,往複循環,東北終非我有。此詩及前後相關數詩,皆詠其事而深傷也。”[22]從吳宓附注可知,陳寅恪前後二詩,皆圍繞同一主題感懷傷國,抒發自己對時局的憂思焦慮之情。
陳寅恪第一首《感賦》詩,首聯中的“宣和”,指宋徽宗年號(1119—1125)。“燕雲”,指燕雲十六州,又稱幽薊十六州,五代時石敬瑭割讓給契丹。此處的“燕”指契丹所建的燕京,“雲”指雲州,北宋初年泛稱有待收複的北方失地。“宣和海上盟”乃一典故,當年北宋與北方的遼、金成三足鼎立之勢,而遼占據燕雲之地。宋徽宗在臣僚的串通下,欲借崛起於東北地區的金國的武力,合力攻擊宿敵遼國,以收複北方燕雲失地。至宋徽宗宣和二年(1120)結盟成功。因宋金密謀是通過渤海灣來往,史稱“海上結盟”。想不到宋金聯盟與遼國開戰後,宋兵屢敗於遼軍,最後金兵孤軍挺進攻下燕京。金國得手,深感宋朝軟弱無能,遂找各種借口不交割燕雲諸州給宋室。後幾經交涉,金太祖始決定還燕京所轄六州二十四縣,但宋朝必須將原來向遼國交納的歲幣如數交納給金國,並另做經濟補償。陳寅恪借此典故,喻中蘇締結的盟約,具體指中國需要借助蘇聯的軍事力量打擊日本,而蘇聯卻乘機控製東北,東北之地雖得猶失。
在陳寅恪看來,曆史確有昭示未來的範例,在史中求史識,古今之事何其相似?《玄菟》詩中的“留得宣和頭白老”亦指同一史事、時事。“花門久已留胡馬”句中的“花門”,山名,在居延海北,唐代曾在此設立堡壘,後為回紇占領,後人多代指回紇,此處當喻指蘇聯的政治軍事勢力已滲透到新疆。此前新疆伊犁、塔城、阿山三區先後發生暴亂,暴亂者得到了蘇聯方麵的支持,甚至有蘇兵參戰。盡管暴亂以談判和讓步的方式暫時得以平息,但蘇聯的力量仍潛伏於該地區伺機而動,對中國政府形成威脅。“柳塞翻教拔漢旌”之“柳塞”,當指柳營。西漢周亞夫治軍嚴明,其軍駐細柳,號細柳營,故後世多稱西部軍營為柳營。“拔漢旌”,典出《史記·淮陰侯列傳》,傳曰:“趙見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趙壁,拔趙幟,立漢赤幟。”此處當喻指東北地區蘇聯勢力將取代中國政府。
頸聯中的“豫”,指曆史上偽齊劉豫,劉氏曾勾結金國進攻南宋,此處喻汪精衛和華北、華中等地的偽政權。“幺”,指宋代在洞庭湖一帶作亂的楊幺,楊幺亦曾暗中勾結偽齊劉豫政權圖謀南宋,後被嶽飛率嶽家軍剿滅。無論是妖邪的劉豫還是作亂的楊幺,皆有投敵賣國行為,因而皆是民族的罪人。“飛”,當指南宋抗金名將嶽飛,此處指蔣介石及其抗戰政權。“檜”,自然是指臭名昭著的秦檜,喻指汪精衛及其所謂的“和平”政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