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一多租住的這處偏房以土坯構成,原是房東用來堆苞穀和柴草之處,房間異常簡陋,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窗戶,隻是靠院子的一邊,半截土牆上挖了一個小洞,一些參差不齊的柴火棍支撐其間,說不清是窗戶還是柵欄。院子空間狹小,隻有一個陰濕的天井,太陽尚未落山,矮小的土屋就被黑色籠罩,人在屋內感到極為壓抑憋屈。即使是這樣一個陰暗的空間,聞家也難得獨享。翌年初,聯大數學係教授華羅庚在昆華農校的住所突遭敵機炸毀,華氏險些送命,驚恐中一家六口在城裏轉了一天也沒找到安身之所,正走投無路之際,聞一多聞訊專程邀請華氏攜家眷暫到自己住處棲身。於是,兩家共14口人,在一個約16平方米的小黑屋裏隔簾而居,其擁擠之狀不忍睹。遙想當年,聞一多在清華園住的獨院大小共14間房子,各種設施一應俱全,院中綠樹成蔭,花木蔥蘢,空氣流暢,居者神清氣爽。此一時彼一時,兩相比對,已是天壤之別。令世人感佩的是,在如此簡陋逼仄的環境中,聞華二人仍筆耕不輟,並以驚人的毅力,在各自領域裏結出了豐碩成果。聞一多完成了轟動一時的著名神話專論《伏羲考》,華羅庚則完成了飲譽世界數學界的不朽之作《堆壘素數論》。
與聞一多等大多數清華教授所走過的清華—美國—清華三位一體的經曆大為不同的是,華氏屬於少年失學、青年自學成才的典型人物。1910年出生於江蘇金壇縣的華羅庚,父親以開雜貨鋪養活一大家人,生活困窘。同大多數具有特別天賦的少年一樣,華羅庚幼時愛動腦筋,因思考問題過於專心常被同伴們戲稱為“羅呆子”。進入金壇縣立初中後,羅的數學天賦被同樣具有數學才能的老師王維克發現,遂傾盡心力予以培養。初中畢業後,華羅庚曾入上海中華職業學校就讀,因拿不出學費而中途退學,故一生隻有初中畢業文憑。退學後因對數學的迷戀、癡情不改,華羅庚開始在家中自學,每天10小時以上,並用5年時間學完了高中和大學低年級的全部數學課程。1928年,華氏不幸染上傷寒病,靠新婚妻子的照料得以挽回性命,卻落下左腿殘疾。為了一家人的生活,經人介紹,華羅庚到金壇中學當會計,業餘時間仍不忘數學鑽研。當時有兩份在國際上具有很大影響的期刊,一是1916年由留日學生陳啟修、王兆榮、吳永權、周昌壽、傅式說、鄭貞文等人發起,成立於日本東京的中華學藝社所辦文理綜合性中文學術期刊《學藝》(1920年遷滬);一是由留美學生任鴻雋、趙元任、秉誌、胡明複、周仁等於康奈爾大學所在地——美國綺色佳小鎮成立的中國科學社所辦的《科學》雜誌(1915年創刊號在上海發行)。華羅庚在金壇中學當會計期間,用平時節省下來的錢訂閱這兩份刊物,以便及時了解數學研究領域的最新發展。1926年,《學藝》7卷10期發表了數學家蘇家駒的論文《代數的五次方程式之解法》。這道數學題早在1816年已被挪威年輕的數學家阿貝爾證明是不可解的,蘇式解法與阿貝爾的理論相矛盾,必有症結存在。當時清華算學係主任熊慶來已看出了破綻,但因事務纏身未能及時撰文批駁,一直覺得“骨鯁在喉,不吐不快”。年僅19歲的華羅庚在閱讀雜誌時意識到蘇家駒的解法不可信,經過驗算,確信了自己的判斷,於是致信《學藝》雜誌指出蘇文錯誤。《學藝》於1929年5月出版的9卷7期登出簡短聲明:
……前半均合理論,但自第三頁第十五行“若將P3寫為二項式……”,以下語意曖昧,顯與次頁下段矛盾,查此問題,早經阿柏(N.H.Abel)氏證明不能以代數的方法解之。倉促付印,未及詳細審查。近承華羅庚君來函質疑,殊深感謝,特此聲明。
1930年12月,華羅庚的《蘇家駒之代數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之理由》一文在《科學》15卷2期發表,此文很快落入熊慶來的法眼,熊在震驚之餘向同事們打聽華羅庚是哪個大學的教授,沒有人知道。碰巧清華算學係有位教員唐培經是金壇人,知道華羅庚的一點情況,二人通過信但並未謀麵,於是按熊慶來的吩咐,唐給金壇的一位同學寫信詢問,才知華是一位僅有初中學曆的輟學青年。熊慶來得知此情,對華羅庚的遭際與出眾的才華產生了愛憐之心,遂與同事楊武之等教授商量把華羅庚調至清華栽培。經得當時清華理學院院長葉企孫同意,愛才心切的熊慶來嫌寫信太慢,便讓唐培經拍發一封電報給華羅庚,簡單說明事由並讓其快寄一張照片與唐,同時約定北上的時間和車次,以便接站。1931年8月,唐培經按照約定的時間拿著照片趕到前門火車站接華羅庚,等了好長時間不見華的蹤影,當下車的人快走盡時,突然看到一個跛足青年背著一個包袱一搖一晃地走了出來,唐培經一對照片,發現這位左腿不斷在地上畫圈的小夥子,正是自己要接的人,不免吃了一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