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從學者到“鬥士”(1)(1 / 3)

陳夢家與吳晗

清華大學本是從留美預備學校演化而來,對留學背景極其看重,若無“放洋”的經曆或特殊才華,要想坐上副教授這把交椅難乎其難。清華曆史係出身的吳晗曾有一段回憶,說:“我那時候的同學,頭腦裏都有一個公式,清華—美國—清華。不這樣想,簡直是奇怪的事。”[1]但據蘇雙碧、王宏誌撰寫的吳晗傳記文章稱:“吳晗沒有這樣想,因為他知道自己是個窮人,畢業後要擔負家庭的生計;同時,他認為自己是研究中國史的,到美國去能幹什麼呢?所以,吳晗畢業前考慮的並不是去留洋,而是現實的工作問題。”[2]顯然,蘇、王所言不盡合理,企圖在掩飾什麼,假如吳晗不想留美,那真成了“奇怪的事”了。即使是“放洋”回來,要想在清華當個教授,也需按既定的規矩——三年助教、三年教員、六年講師,然後才是副教授、教授一路螺旋式往上攀升。吳晗不能出洋的原因,是他家境不夠寬餘,孔方兄的稀少隻允許他做留洋之夢而不能真的登上留洋的輪船罷了。因了這一緣由,1934年夏,吳晗於清華曆史係畢業後留校當了一名助教。吳在清華做學生時已在明史研究方麵嶄露頭角,另有《胡應麟年譜》《<;金瓶梅>;的著作時代及其社會背景》等幾篇頗有分量的論文問世,被當時史學界名宿胡適、蔣廷黻等人視為“史學界升起的一顆明星”[3]寵愛有加。因而吳畢業時,胡適很想將其轉到北京大學任教,但清華曆史係主任蔣廷黻抓住不放,非留清華不可。胡、蔣兩位學界大腕這一爭奪,使年輕的吳晗身價暴漲,顯然不能按清華的老規矩提升,在蔣廷黻的提攜下,吳於三年助教之後越過教員的台階直接被升為講師。1937年盧溝橋事變前,清華算學係主任熊慶來回滇創辦雲南大學,一度在清華園組織一批骨幹力量充實雲大,吳晗受聘於雲大並出任曆史係教授,9月離平,10月取道越南到職,時年29歲。

對於吳晗的人格、學術水平以及為人處世的德行,曾在西南聯大任教的施蟄存有過一個簡短的評價:“吳晗這個人,性直氣爽,很急躁,對一切事情太主觀。他似乎沒有客觀世界。他在清華大學讀曆史係,專攻明史,為蔣廷黻的得意門生,1934年清華畢業,留校當助教。1937年,清華大學算學係主任熊慶來被任命為新由省立改為國立的雲南大學校長。熊慶來是雲南人,此次是奉命去為桑梓服務。他先在清華組織他的師資班子,文理科各係都羅致了一些人,大多是助教、講師一級的人。隻有吳晗,在清華還剛升上講師。他由於蔣廷黻的推薦,要求熊校長以教授名義聘任他,熊校長同意了。因此,在我們這一輩人中間,吳晗可以說是飛黃騰達得最快的一個。但也因此而助長了他的自信和驕氣。”[4]

吳晗的“自信與驕氣”,實在是環境與機遇使然,也就是說他當初由一個窮學生和一個小助教而大出風頭,實在是與胡適、蔣廷黻兩位學界大腕的提攜與抬愛有很大關係,一旦失去了這兩座靠山,其情況就大為不同。

當吳晗在雲南大學留住兩年後,“覺得此校此係無希望,不願自誤誤人”,便想回到已遷往昆明的西南聯大,歸建於清華。而此時的蔣廷黻與胡適均離開教育界轉向政界和外交活動,擔任西南聯大曆史係主任的是劉崇鈜(字壽民),這位劉主任出身於福州世家,夫人是兩江總督沈葆楨之孫女,頗具大家風韻。劉氏於1918年由清華赴美留學,獲得哈佛大學碩士學位後歸國在清華任教,一直教西洋通史。據當年的清華高才生,後跑到美國大學任教並成為世界級曆史學家的何炳棣說:這位劉崇鈜教學篤實,所用美國人撰寫的上下兩冊通史,細讀消化之後便可掌握基本史實,另又精選較高層次的參考書由學生自由選讀。正是這門課程,激發了何炳棣對於曆史的極大興趣,並由化學而改修曆史,並在學習上養成了“紮硬寨、打死仗”的自我磨煉原則雲雲。但是,在與何炳棣同級的清華外文係學生,後為山東大學、蘭州大學教授的著名曆史學家趙儷生看來,這門必修課簡直味同嚼蠟,劉崇鈜不過一能行走的兩腳書櫥,還是書籍堆放淩亂的書櫥。對此,晚年趙儷生不禁哀歎世道不公,並發出“嗚呼,劉後來在台灣被吹捧成史學的泰鬥了”的不屑與感歎。[5]劉氏於1948年隨傅斯年去了台灣大學並一度出任曆史係主任,後來有位台大曆史係出身、名叫李敖的人,在回憶錄中也曾提到過劉崇鈜,並說劉“為人甚笨,上課時講得頭緒混亂,但這種混亂,還是頭天晚上開夜車準備的”[6]。這個說法似乎證實了趙儷生的看法。然而,就是這樣一位被弟子們稱為“教學篤實”,又被稱為“頭緒混亂”的“能行兩腳書櫥”的爭議人物,在昆明時代竟一不小心,與“自信與驕氣”的吳晗遭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