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血性男兒(8)(2 / 2)

不但當年張、胡跳舞公案得以澄清,張學良與胡蝶確實終生都未謀麵。“九一八”事變後,張學良因公務到滬,有人欲從中促成其與胡蝶謀麵,以不枉“翩翩蝴蝶最當行”之詩意。張即正色謝絕:“如果這樣,謠言豈不得到證實?”頗有意味的是,1964年6月,胡蝶應邀赴台灣出席第11屆亞洲電影展,也曾有好事的記者問胡蝶是否要見一見張學良,他們可以代為安排。胡蝶頗為輕鬆地笑答:“專程拜訪就不必了,既未相識就不必相識了。”(《胡蝶回憶錄》)張、胡這對民國時期最為耀眼的酷男靚女,失去了最後一次翩翩起舞的機緣。

晚年的胡蝶隨學有所成的兒子定居加拿大,她生性開朗,閑時常找人聊天或外出散步,1989年3月23日,胡蝶在散步時跌倒引發了中風,4月23日去世。一代影後隨風飄逝,唯那燦爛美麗的翩翩蝶影永駐人間大地。

[13]梁實秋《悼念道藩先生》,載《梁實秋散文》,第三集,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89年出版。

[14]張道藩(1897—1968),貴州盤縣人,幼年即愛作畫,後入南開中學求學,與周恩來、吳國楨、段茂瀾等同窗。五四運動爆發之後,吳稚暉到南開講演,由愛國運動講到“勤工儉學”,啟發了張道藩赴法國留學的念頭。

1919年冬,張道藩轉道上海乘輪赴英,先補習英文,準備投考專科學校。次年9月考入倫敦大學美術部,攻讀西方美術專業。1923年在倫敦加入中國國民黨,任駐倫敦支部評議部長。倫敦大學畢業後,旋赴法國入巴黎最高美術學校繼續習畫。期間結識同為學習美術的中國留學生徐悲鴻、蔣碧微夫婦。張初見蔣碧微即驚為天人,為蔣美豔的外表所吸引,不久即寫密信向這位有夫之婦求愛,未允。張道藩乃在極度失望中與一位名叫蘇珊的法國女人結婚。

1926年張學成歸國,曆任廣東省農工廳秘書、南京市政府秘書長、青島大學教務長、浙江省府委員兼教育廳長、國民黨中央組織部副部長、交通部常務次長、內政部和教育部常務次長、中央政校教育長、中央宣傳部長、海外部長、電影企業公司董事長等職,成為國民黨官僚階層炙手可熱的政治人物。

1945年蔣碧微與徐悲鴻離婚,張道藩乘虛而入,開始與蔣過起了同居生活。1946年,蔣介石召開“國民大會”,蔣碧微以社會賢達身份當選“國大”代表,當時有人推測與張道藩的舉薦有關,此舉遂成為轟動一時的花邊新聞。隨後“國民大會”每次開會,蔣碧微都要換不同的新裝出場,而且色彩豔麗,令人矚目。雖然這時的蔣碧微已是半老徐娘,但與張道藩的關係越來越親密。梁實秋就曾說過抗戰期間因敵機轟炸,許多機構都疏散到北碚,他所服務的編譯館亦不例外,而時任教育部次長的道藩先生常來北碚,在北碚對岸黃桷樹的複旦大學有他不少朋友,蔣碧微雖然也服務於國立編譯館,卻也居住在黃桷樹。要從北碚至黃桷樹,要搭小木船渡過水流湍急的嘉陵江。而“道藩先生便這樣風塵仆仆地無間寒暑的度他的周末,想嘉陵江邊的鵝卵石和岸上青青的野草都應該熟習了他的腳步聲”。

因張道藩屬黨國大員,蔣碧微則是萬人矚目的一代名媛,又是名畫家徐悲鴻的前妻,她的一舉一動都成為小報的花絮新聞。有家報紙在花絮裏還寫到蔣碧微在休息室裏和別人唱和,其中有這樣兩聯:一是“秋水長天同碧色,落霞孤鶩逐微風”;一是“天黏芳草碧,山抹暮雲微”。這兩聯都嵌入了“碧微”二字,前者化王勃《滕王閣序》裏的名句,後者化秦觀詞《滿庭芳》,引得許多人為之喝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