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7][11][15][17][25][26][27][28][32]梁實秋《談聞一多》,載《梁實秋散文》,第一集,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89年出版。
[8]邵飄萍(1886—1926),原名鏡清,後改為振青,筆名飄萍。1886年10月11日出生於浙江東陽,14歲考中秀才,19歲入浙江高等學堂(浙江大學前身)就讀,同學中後來成為著名人物的有陳布雷、邵元衝、張任天等人。
1912年,邵到杭州創辦《漢民日報》,因撰文譏諷袁世凱,三年內三次被捕。1914年流亡日本,組織“東京通訊社”,揭露日本向袁世凱提出的“二十一條”本質,從此名揚國內外。1916年,上海《申報》社長史量才聘邵為駐京特派記者,邵遂成為中國新聞史上第一位有“特派”稱號的記者。兩年後,他自創《京報》,為激勵報社同人秉筆直書、宣達民意,邵飄萍揮筆大書“鐵肩辣手”四字,懸於報社辦公室內。
1918年,邵飄萍在北京接連創辦了北京新聞編譯社和《京報》。同年10月,邵促成北大成立了新聞研究會,蔡元培聘其為導師,開中國新聞教育之先河。邵每周堅持去上兩個鍾點的課,深得學生敬重。1919年10月,得到一年結業證書的有23人,得到半年證書的有32人,共55人,其中不少人是中共最早的領袖人物,如毛澤東、高君宇、譚平山、陳公博、羅章龍、楊晦、譚植棠等,當然還有其他黨派的著名人物,如著名的無政府主義者區聲白即在其內。
五四運動爆發時,因邵揭露曹汝霖等人的賣國罪行,《京報》被段祺瑞政府查封,邵再次流亡日本。1919年12月,毛澤東第二次來到北京,邵此時已被迫亡命日本,但多次受邵資助和教誨的毛還在已被封閉的京報館內住了一個多月。20世紀30年代,在延安的窯洞裏,毛澤東談到當年在北京大學時的情形,曾對美國記者斯諾說:“特別是邵飄萍,對我幫助很大。他是新聞學會的講師,是一個自由主義者,一個具有熱烈理想和優秀品質的人。1926年他被張作霖殺害了。”(《西行漫記》,[美]埃德加·斯諾著,三聯書店1979年出版)1949年後,毛澤東在公開場合不承認自己是胡適的學生,說胡吹牛雲雲。又說自己其實是邵飄萍的學生,足見其對邵的敬重。在去世前二年的1974年,毛澤東還提到了邵飄萍,足見毛終生不忘邵施予自己的恩澤。
1920年,段祺瑞下野後,邵飄萍由日本歸國繼續從事報業。1921年元旦,《京報》刊出軍閥頭目的照片特刊,每張照片附以邵親自撰寫的簡短介紹,如“奉民公敵張作霖”“直民公敵李景林”“魯民公敵張宗昌”等,讀者見之,踴躍搶購,為之稱快。此後,邵明確支持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又力助郭鬆齡倒戈反奉,同時反對複出的段祺瑞,拒絕接受“善後會議顧問”的聘請。
1925年12月7日,《京報》又出一期“最近時局人物寫真”的特刊,照片下的說明文字為“馮玉祥將軍”“一世之梟親離眾叛之張作霖”“忠孝兩難之張學良”等等。1926年“三一八”慘案發生後,邵飄萍強烈譴責段祺瑞執政府屠殺學生,發表了一係列詳細報道和《首都大流血寫真》特刊等極富正義感的文章。當時軍閥們懼怕邵氏的聲名,又想利用《京報》充當自己的宣傳工具,於是奉係軍閥張作霖曾彙款30萬元於邵,希圖通好,遭到拒絕。邵氏曾公開說:“張作霖出30萬元買我,這種錢我不要,槍斃我也不要!”胡子出身的張作霖見對方敬酒不吃要吃罰酒,於是傳出話來,一旦奉軍打到北京,立即處斬邵飄萍。
1926年4月15日,奉係軍閥張宗昌率大軍入京,段祺瑞政府哢嘣一下垮台斷氣,北京政權落入了奉張武裝集團之手。張作霖立即下令封閉報館,鉗製輿論,捕殺報人,一時間北京城風聲鶴唳,人人自危。邵飄萍被迫避居東交民巷蘇聯使館,張作霖下令想盡一切辦法逮捕。4月24日,被奉軍高層以造幣廠廠長之職和兩萬元大洋的誘餌收買的邵氏舊交、《大陸報》社長張翰舉,設計將邵飄萍從使館騙出。張謊稱張作霖懼怕國際幹涉,不敢殺邵,並說自己已向少帥張學良疏通,其允諾《京報》可以照辦等。邵相信了這位好友的話,出使館乘車回報館的途中,被預伏軍警截捕。同時,《京報》被封,終期227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