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校友通訊叢書”《校友文稿資料選編》,第三輯,黃延複摘編)
[10][11][14]張正元、楊忠廣《疾惡真推禰正平——我校創始人劉元典》,載《安徽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8年第2期。
[12]1922年5月,前清遜帝溥儀曾召見胡適。胡氏在不久所作的《宣統與胡適》一文中,記載了這次被召見的經過,其中有“在養心殿見著清帝,我對他進行了鞠躬禮,他請我坐,我就坐了……他稱我‘先生’,我稱他‘皇上’”之語。1929年10月,胡適發表了《知難,行亦不易》一文,對孫中山提倡的“知難行易”學說加以批評,同時提出了一個新的“專家政治”的主張,要求蔣介石政府“充分請教專家”,明確提出“知難行易”的學說“不修正,專家政治決不會實現”雲雲。1931年10月,蔣介石在南京會見丁文江與胡適,“對大局有所垂詢”,各報轉載了消息。1931年12月11日,《十字街頭》第一期刊發了魯迅(署名佩韋)的《知難行難》一文。魯迅在文中對胡適等人進行了嘲諷:“現在沒有人問他怎樣的稱呼。為什麼呢?因為是知道的,這回是‘我稱他主席……’!安徽大學校長劉文典教授,因為不稱‘主席’而關了好多天,好容易才交保出外,老同鄉,舊同事,博士當然是知道的,所以,‘我稱他主席!’也沒有人問他‘垂詢’些什麼。為什麼呢?因為這也是知道的,是‘大局’。而且這‘大局’也並無‘國民黨專政’和‘英國式自由’的爭論的麻煩,也沒有‘知難行易’和‘知易行難’的爭論的麻煩,所以,博士就出來了。”
[13]《教授印象——記劉文典》,載清華大學《暑期周刊》,1935年。
[15][16][17][18][20][21][38][39]鄭千山《獨立蒼茫看落暉——抗戰中的劉文典》,載《春城晚報》,2002年7月25日。
[19]劉興育《劉文典的藏書手稿如何流失日本?》,載《春城晚報》,2000年11月24日。
[22]載《生活導報》,第36期,1943年8月1日。
[23]黃延複《劉文典軼事》,載《劉文典傳聞軼事》,劉平章主編,雲南美術出版社2003年出版。
[24]《負暄瑣話》,張中行著,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出版。
[26]張文勳《前言》,載《劉文典傳聞軼事》,劉平章主編,雲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出版。
[27]《狂人劉文典:遠去的國學大師及其時代》(年表),章玉政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出版。
[28]黃延複《劉文典軼事》,載“清華校友通訊叢書”《校友文稿資料選編》,第三輯。
[29]《吳宓日記》,第七冊,北京三聯書店1998年出版。
[30][33][34]《吳宓日記》,第八冊,北京三聯書店1998年出版。
[31]《吳宓日記》,第八冊,北京三聯書店1998年出版。
[32]馬逢華《記西南聯大幾位教授》,載台北《傳記文學》,第52卷第6期,198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