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獨宿春城燭炬殘(6)(3 / 3)

後來劉文典是否找過梅貽琦當麵申述,外界知之寥寥,但他在聞一多的強勢阻撓擠壓下,最終還是未能跨進清華的大門,被迫轉於雲南大學任教。自此,一代國學大師的星光漸次暗淡。聞、劉之糾葛以及劉文典的不幸際遇,或許可視為馮友蘭在紀念碑碑文中所說“同無妨異,異不害同;五色交輝,相得益彰”之下的一個陰影吧。

吳宓一生追逐的女人多多,年齡相貌也各有不同,但毛彥文卻是吳宓一生中最重要,也是最令他牽腸掛肚的女人,直到死,吳宓還在念念不忘這位令他魂牽夢繞的風流浪漫的女性。隻是毛彥文不顧吳宓一片相思之情,竟出乎吳氏本人和世人意料地投到了當時已垂垂老矣的熊希齡(熊曾擔任過北洋政府國務院總理兼財政總長)懷抱。1935年2月9日,38歲的毛彥文與66歲的熊希齡在南京舉行了場麵盛大的婚禮。關於熊希齡情場戰勝吳宓的傳奇過程如下:

1916年秋,在杭州女師畢業的毛彥文考入浙江吳興湖郡女校學習英語。此為一教會學堂,毛彥文的才學深得同學朱曦的欽佩。朱曦乃前國務院總理熊希齡(字秉三)夫人朱其慧的內侄女,自小在熊家長大。有一天,熊夫人到女校探望朱曦,偶爾查看成績,發現毛彥文屬於品學兼優的學生,遂相約見麵交談。朱對毛的相貌和學識深有好感,便再三囑咐朱曦要和毛彥文這樣的同學交朋友並向其學習。毛見堂堂的熊夫人平易近人,一派大家閨秀風範,亦產生敬愛之情,自此與熊府有了交往。1920年,毛彥文自湖郡女校畢業,考入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外語科,兩年後轉學於南京金陵女子大學,適與熊希齡的女兒熊芷同學。未久,二人成為密友,毛彥文與熊家的接觸也更加頻繁起來。1931年8月,自美國留學歸來,時任複旦大學教授的毛彥文在同學熊芷的陪同下,到北平參觀了熊希齡於1918年創辦的規模宏大的香山慈幼院。立誌獻身教育事業的毛彥文,對慈幼院的教育模式產生了濃厚興趣,而“老貓知道肉香”的熊氏,也對風韻飄逸的毛彥文產生了“老貓吃小魚”的大膽構想。

1934年,已喪偶鰥居的熊希齡在經曆了一陣激烈的心理鬥爭之後,在內侄女朱曦的精心安排下正式向毛彥文求婚。此時經曆了兩次婚姻打擊並與吳宓糾纏不清的毛彥文,已感身心俱疲,很想找個愛情港灣停歇逗留。經過朱曦等人和一群幫閑者架弄與撮合,毛禁不住十麵埋伏,八麵夾擊的人情世故,終於答應了熊的求婚。於是,38歲的毛彥文於1935年2月9日嫁給了66歲的前北洋政府國務院總理。在一片大呼小叫與媒體的冷嘲熱諷中,熊老漢與毛小姐在南京舉行了一場豪華的婚禮。此後,毛彥文來到北平,出任北平香山慈幼院院長之職。

當熊希齡追求毛彥文時,毛提出的條件之一是,二人結婚後熊要剃掉胡須,對方不但愉快地答應,並立即找來剃頭匠,把留了二十多年的長須剃去。此時有位老友前來拜訪,不明就裏,以為是熊氏欲趕時髦,不禁搖頭說:“秉三哪,你已是66歲的人,年紀不小了,何必多此一舉呢?”熊聽罷,深情地望了一眼身邊的毛彥文,笑著對老友道:“人家就是要求有此一舉,否則不幹啊!”遺憾的是,熊希齡剛“舉”起來,沒幹多長時間,就砰然倒地,一命嗚呼了。

1937年12月,南京淪陷後,毛彥文隨熊希齡赴香港,擬轉道去長沙辦理香山慈幼院分院事。不料熊氏突患中風,於同年12月25日病逝客寓。

當熊希齡撒手歸天的時候,日夜思念毛彥文的吳宓正在長沙南嶽衡山臨時大學文學院任教。據吳宓日記載:12月31日晚,在圖書館開分校師生新年同樂會。散會後,上樓。“賀麟招宓至閱報室中,指示宓看日前二十六日。漢口《大公報》電訊,載稱熊希齡君,於二十五日在香港病逝雲雲。宓震驚,深為彥悲痛。萬感紛集,終宵不能成寐。於枕上得詩一首,‘懺情已醒浮生夢’雲雲。另錄。於是起,燃燈小煤油燈,旋改用菜油。寫之。再寢。思感纏綿,而東方破曉。此空前大劫之國難第一年1937遂於此終,覺地老天荒,一切都盡。彥嫁未滿三載,得此結局!人生如小說戲劇,真到結尾收場時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