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獨宿春城燭炬殘(4)(2 / 3)

除為舊官僚寫諛墓文換取酬金以應付生活所需,劉文典還以真摯的情感,為國軍陣亡將士撰寫了大量詩文。1941年3月,國民黨陸軍第五集團軍第三軍在山西境內與日軍作戰,被集結的25萬日軍合圍於中條山。中國軍隊與日軍戰至5月10日,日軍攻勢淩厲,國軍傷亡慘重,第三軍軍長唐淮源收到撤退電令時,已陷入重圍,隻得繼續與敵展開激戰。延至5月11日,第三軍傷亡過半,四麵受敵,糧盡援絕,後路已斷。在這危急關頭,唐召集所部三位師長訓話:“現情況險惡,吾輩對職責及個人之出路,均應下最大決心,應為國家民族保全人格,以存天地之正氣。”言罷令各師分路突圍。唐淮源則被困懸山,三次突圍受挫,彈盡糧絕,即於大雨滂沱之中,遣去左右,飲彈自盡於懸山之嶺,成為抗日戰爭中犧牲於戰場上的國軍八位上將之一(另有兩位遇敵機轟炸陣亡)。唐淮源陣亡後,1942年2月2日,國民政府發出《追贈陸軍上將第三軍軍長唐淮源褒揚令》,他的家鄉雲南省江川縣政府奉令於縣城東門營建唐公祠,供奉唐將軍牌位及肖像。除國民政府主席與龍雲等黨國大員贈送匾額外,江川縣政府還專門邀請西南聯大教授劉文典為這位被譽為“名將風範”的“滇軍完人”書寫“唐淮源將軍廟碑”碑文。劉文典欣然應允,且表示義務撰寫,以示對這位民族英雄的尊崇。

“公資天地之正氣,體皇靈之純精,慕先民之高節,蹈前修之盛軌。”“非忠貞秉之自然,壯烈出乎天性,孰能臨難引義以死殉國若斯者哉?!”[38]“唐淮源將軍廟碑”碑文文辭肅穆,情真意切,道出了書寫者對抗日英烈的景仰緬懷之情。

1944年5月,駐印度的國軍和滇西遠征軍經過整訓後,同時向緬北和怒江以西的日軍發起攻擊。陸軍第八軍奉命從保山開赴龍陵,增援滇西遠征軍左翼,擔負攻打鬆山的任務。從當年7月到10月,經過艱苦激烈的戰鬥,該軍最終克複鬆山,全殲日守軍。消息傳出,舉國振奮,在昆明的劉文典麵對敵人日落西山的結局,夜不能寐,遙望西天,念將士之奮勇,思國勢之轉機,揮毫寫就了頗有高適、岑參邊塞詩風格、回響著錚錚鐵骨之音的《天兵西》:

雪山百尺點蒼低,七萃軍聲散馬蹄。

海戰才聞收澳北,天兵已報過瀘西。

春風絕塞吹芳草,落日荒城照大旗。

庾信平生蕭瑟甚,窮邊垂老聽征鼙。[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