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大幕在黃昏中落下(6)(2 / 3)

2001年1月11日,《光明日報》刊載了前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學生、華裔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的《中興業需人傑》一文。此文是楊於2000年10月在台灣《中國時報》董事長餘紀忠夫婦,捐贈巨款給南京、東南兩大學成立華英基金會宴會上的演講。楊說:“一九三七年盧溝橋事變以後,清華、北大、南開三大學搬到長沙成立了‘臨時大學’。一九三七年底南京失守,三大學又西遷到昆明,成立了‘西南聯合大學’。成立之初,馮友蘭教授寫了一首校歌。他一生很得意此校歌歌詞,晚年時候寫《三鬆堂自序》時還將歌詞錄了進去。”又說:“校歌是一首詞,詞牌是《滿江紅》。馮先生顯然覺得宋朝的南渡和當時的西遷有相似的地方,所以不但用了嶽飛的《滿江紅》詞牌,還作了許多對比。校歌第一闋開頭幾句是:‘萬裏長征,辭卻了,五朝宮闕。暫駐足,衡山湘水,又成離別。’我於一九三八年秋考入西南聯大,今天還記得當時唱此校歌時悲憤而又堅決的心情。”

這個時候的楊振寧可能沒有看到黃、張的文章,因而以馮友蘭的說法為準,但看過黃、張文章者立即做出反應。時有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文化研究所研究人員名叫桂苓者,於2001年7月4日在《中華讀書報》撰文指出:“此為楊振寧教授記憶有誤。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校歌是1937年盧溝橋事變後在民族危亡關頭,為樹立民族心,振奮全體師生的精神,在幾經討論、遴選的基礎上確定的。當時馮友蘭先生也寫了一闋較有影響的佳作,最終入選的卻是中文係教授羅膺中(羅庸)用《滿江紅》詞牌所填寫的歌詞,由聯大教師張清常譜曲。”又說:“馮友蘭教授在抗戰勝利聯大即將北歸之時,受全校師生委托撰寫了《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紀念碑文》,比較詳盡地敘述了聯大坎坷而輝煌的曆程和非凡的曆史意義,表達了聯大人的民族自豪感和為民族複興繼續奮進的決心。碑文後綴以歌詞,時人往往將此詞與聯大校歌混淆。”

顯然,這位叫桂苓的女士或男士自己對聯大校歌的是非並無研究,隻是道聽途說,人雲亦雲,偏聽了黃、張一麵之詞便以此作為棍子給楊振寧迎頭痛擊罷了。而楊振寧盡管在物理學上有曠世天才,但他對聯大校歌的恩怨是非同樣沒有研究,麵對桂苓的迎頭痛擊,他有些不知所措,或許認為自己真的錯了,隻好低下頭顱,裝聾作啞,沉默不語了。

麵對如此局麵,有一個人一直隔岸觀火,密切注視著各色人等隨風飄搖、時仆時起的表演。終於有一天,他決心把此事搞清楚,還曆史以本來麵目,並以確鑿的史實昭告天下。此人便是台灣近代史研究所的青年學者翟誌成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