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大角逐(5)(2 / 3)

1949年後,盧漢曆任雲南省臨時軍政委員會主任、西南行政委員會副主席、全國人大常委、全國政協常委、國防委員會委員、國家體委副主任、民革中央常委等職。1974年5月病逝於北京。

[5]《關麟征十二月一日來聯大新校舍情況》,王瑞元報告,載《一二·一運動》,中共黨史資料出版社1988年出版。

[6][7][9][11]《一二·一運動》,中共黨史資料出版社1988年出版。

[8][27]《從大曆史的角度讀蔣介石日記》,黃仁宇著,九州出版社2008年出版。

[10]邱清泉(1902—1949),字雨庵。浙江永嘉人,1902年1月27日出生於浙江省永嘉縣蒲洲鄉中埠(現為龍灣區蒲州),原名青錢。1924年7月至廣州投考黃埔軍校第二期工科。1925年參與東征,9月6日第二期畢業,28日參與第二次東征,任第一縱隊第一師工兵隊少尉排長兼任連黨代表。1927年1月,任中央軍事政治學校工兵大隊第一隊上尉連長。1928年4月,任第九軍第三師補充團第三營少校營長,駐南京棲霞山。1931年4月,升任第十師第五十九團上校團長,駐江西南昌。1933年11月,升任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政治訓練處少將處長。

1934年5月參加留德考試,名列九人中的第一名。7月前往德國柏林陸軍大學攻讀,先至工兵專門學校接受半年入伍訓練。1935年10月完成工兵學校專業訓練,進入德國陸軍大學。1937年5月畢業回國,並撰寫留德報告,建議現代化國防軍的建設。後出任教導總隊參謀長,參與淞滬會戰及南京保衛戰。南京城陷後被困,至次年2月化裝逃出。1938年3月,任陸軍第二〇〇師少將副師長。5月,兼任突擊軍第一縱隊司令;10月,任新編第二十二師師長。1940年5月任第五軍副軍長,9月,任軍委會委員長侍從室參議。1943年1月任第五軍軍長。1948年9月22日,晉升陸軍中將。10月,任第二兵團司令官。1949年1月10日,在淮海戰役中與杜聿明一同在陳官莊突圍,後被解放軍衝散,在走投無路之際,決定自殺。邱麵南背北,舉手致禮,喊了一聲“校長,來生再見!”而後舉槍自戕,時年47歲。1月19日,國民政府追贈邱為陸軍上將。

[12][13][26][36]唐縱《在蔣介石身邊八年》,群眾出版社1991年出版。

[14]關於雲南當局派軍警特務以如此拙劣手法闖進校園任意打砸與傷人的做法,後人多不可解,以為是中共的片麵宣傳。隻要深入了解當時的政治形勢,即可知發生這樣的惡性事件自有它內在的邏輯,並不是中共宣傳的結果。按中國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楊奎鬆的說法,抗日戰爭結束後,隨著國共兩黨爭奪華北和東北的鬥爭演化成為公開的軍事衝突,國民黨內部敵視共產黨的情緒日漸強烈。這種情緒日漸彌漫的結果,就形成了“前方打仗,後方打人”的奇特政治景象。在後方,即在國統區內共產黨沒有合法的身份,基本上處於地下狀態,因而也使得眾多國民黨人的敵情觀念和政治嗅覺格外敏感。再加上蔣介石本人在這方麵同樣相當情緒化,其部屬自然備受感染。凡是與中央唱反調而與共產黨同音調者,難免都會被看成是共產黨或是共產黨的同情者。因為這些人沒有打出共產黨的旗號,且每一發動即人多勢眾,不便由政府出麵輕易捕殺,就出現了由基層黨團員出麵,以群毆或打砸的方式來嚇阻和懲治對手的所謂“忠黨行動”。也因為大凡唱反調者多是些手無寸鐵的青年學生和知識分子,而負責嚇阻懲治的一方對群毆和打砸則做了充分準備,人人要表現對黨的忠誠,且不達目的不罷休,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一次又一次流血事件甚至慘案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