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3月任全國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文史專員,1964年被特邀為全國政協第四屆委員會委員。1978年當選為第五屆全國人大代表和全國政協第五屆常委。
1981年5月病逝於北京。
另,據已披露的材料顯示,杜聿明第一批國民黨要犯特赦,與他的女婿楊振寧(夫人杜致禮)於1957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有很大關係。楊振寧與李政道作為華人首次獲諾貝爾獎,在國共兩黨之間震動很大,雙方皆派人通過不同渠道赴美,爭取二人為台灣或為大陸效力。正是楊的獲獎,使杜在被俘改造的國民黨將領中第一批率先走出監獄。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文天祥第23代孫、毛澤東的表弟(文的姑姑文七妹是毛澤東的母親)、黃埔四期生(與林彪同班,文擔任班長)、徐蚌會戰時國民黨軍中將代參謀長文強,被俘後與杜一起作為戰犯在監獄關押長達26年半之久,直到1975年3月才作為最後一批國民黨戰犯獲特赦出獄。
[4][6][7][9][10][14][16][17][19][21]《蔣介石年譜》,李勇、張仲田編,中央黨史出版社1995年出版。
[5]《蔣介石在挑動內戰》(注釋),載《毛澤東選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出版。
[7]《第十八集團軍總司令給蔣介石的兩個電報》,載《毛澤東選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出版。
[8][11][38]《在蔣介石身邊八年——侍從室高級幕僚唐縱日記》(下),唐縱著,群眾出版社1991年出版。
[12]李繼鋒《影像與斷想:抗戰回望》,山東畫報出版社2002年出版。
[13]盧漢(1896—1974),原名盧邦漢,字永衡,雲南昭通炎山鄉人,彝族,二級陸軍上將。盧是彝族奴隸主等級吉迪家族的後裔,其父盧元達,曾捐過一個遊擊。盧漢在家中排行居長,幼年曾在村裏上私塾,後到昭通縣立學堂讀書。
1911年辛亥革命後,隨隻有一山之隔的表哥龍雲一起走出家鄉,投入滇軍當兵。
1912年,盧漢以準尉級軍銜被保送入雲南講武堂第四期步兵科學習,1914年畢業後回家探親,與龍雲的表妹龍澤清結婚。回部隊後,曾曆任國民黨軍排長、連長、營長、團長、旅長、師長。抗日戰爭時期任第六十軍軍長,參加台兒莊戰役,後任第十三軍團軍團長、第一集團軍副總司令、總司令、第一方麵軍總司令。抗戰勝利後,率滇軍主力赴越南接受日本投降。1945年10月龍雲被迫下台後,調任雲南省政府主席兼保安司令、雲南綏靖公署主任。繼龍雲之後,在民國時期執掌雲南軍政大權4年多,為新舊政權交替之際的重要人物。1948年7月,昆明學生響應全國民主運動,掀起了“反饑餓、反內戰、反迫害”以及“反美扶日”運動。盧漢竟然與國民黨中央串通一氣,進行鎮壓,逮捕了數百人,製造了“七一五”慘案。1949年2月12日,昆明市民傳聞部分金圓券是偽票,紛紛前往中央銀行昆明分行擠兌,該行竟關門拒兌,引起了一陣騷亂。軍統特務,原警備處長李毓禎下令,逮捕群眾200餘人。盧漢被煽動性的彙報激怒,立即驅車前往現場,親自審案,不問青紅皂白當場槍斃無辜群眾21人,造成轟動—時的“南屏街大血案”。新華社於2月22日在陝北發出評論:警告盧漢“放下屠刀,懸崖勒馬”。後來,盧漢與逃往香港的龍雲等人又聯合起來,在中共中央和中共地下雲南省工委的指導下,在滇黔桂邊區縱隊和人民解放軍的支援下,通過曲折艱險的鬥爭,於1949年12月9日成功地舉行了昆明起義,雲南宣告和平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