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勝利的前夜(8)(2 / 2)

[46]羅家倫《元氣淋漓的傅孟真》,載《傅故校長哀挽錄》,台灣大學1951年6月15日印行。

[48]《“九一八”一年了!》,載《獨立評論》,第十八號,1932年9月18日。

[49]李濟《創辦史語所與支持安陽考古工作的貢獻》,載台北《傳記文學》,第28卷第1期,1976年1月。

[51]羅哲文《李莊憶舊》,載《四川省曆史文化名鎮——李莊》,李莊鎮政府1993年出版。(內部發行)

[52][63]《中國建築之魂》,費慰梅著,成寒譯,上海文藝出版社2003年出版。

[53]劉東平《古建築的保護神:梁思成》,載《人物》,2001年第1期。

[54]除了羅、鄭等人提供的證據外,在李莊還流傳著這樣一個段子。據羅南陔之子、原南溪縣政協委員羅萼芬說:“美國投放到日本的兩顆原子彈,為什麼沒投到京都、奈良?這個故事就發生在羊街8號我家。當時羅斯福要向日本扔原子彈,但不知道扔到哪裏合適,就問蔣委員長,介公也不知扔到哪裏是好。於是有人建議把梁思成接到重慶,征求一下他的意見,看這原子彈咋扔合適,讓他畫個圈圈。梁思成臨走時,專門來到我家,找到我的父親羅南陔,要他好好照顧梁思永,還說美國要炸日本本土,但不知炸哪裏好,圈圈畫在何處也心中沒數。當時梁氏兄弟與我父親就商量,最後說哪裏都可以炸,但就是不能炸京都、奈良,因為那裏有很多古建築,一炸就太可惜了。梁思成很同意這個看法,說了些話就走了。日本決定投降後,梁思成從重慶回李莊,又來到我家看梁思永。我父親與他兄弟倆聊天,梁思成說,美國這次轟炸,日本的城市毀壞得很厲害,但最後還是按照我們商量的建議,沒有炸京都、奈良。後來羅斯福說光用常規炸彈還不行,需要扔幾顆原子彈,要不日本人不得幹,來問我。我還是那個建議,扔那裏都可以,但就是別扔到京都、奈良。後來美軍就參考了我畫的圈圈,就把原子彈扔到了廣島和長崎。”羅萼芬說:“梁思成說這話的時候,我正好在旁邊給他們倒茶,就聽到了。所以說美國炸日本和扔原子彈,故事就發生我家。這個事從我家傳出去以後,李莊的百姓就說:‘不是美國原子彈,日本投降不得幹;美國丟下原子彈,打得日本直叫喚。’後來羅哲文來李莊,問我這個事,我告訴他,他才把事實真相寫出來。”

羅萼芬老先生的這段話,自然是孤證難立,目前仍沒有找到其他材料可以佐證,羅哲文確實回李莊訪問過,但對此說表示懷疑。既然羅老先生說得言之鑿鑿,就隻能作為一說記錄於此,姑妄言之,姑妄聽之吧。(2003年9月26日,嶽南在李莊羅萼芬家中采訪記錄)

[55]《日本問題文件彙編》,第1集,世界知識出版社1955年出版。

[56]《第二次世界大戰簡史》,孟慶瑞、鄭複櫟主編,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1996年出版。

[58][60]重慶《中央日報》,1945年8月11日。

[62]《致俞大綵》,載《傅斯年全集》,第七冊,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0年出版。

[64]《中央日報》(副刊),1945年8月14日。

[65]李霖燦《大匠誨人有典型——記濟老二三事》,載台北《中央日報》,1985年12月30日。作者李霖燦原在中央博物院籌備處工作,著名納西文字研究專家、美術史家,1948年年底押運古物去台灣,一度出任台北故宮博物院副院長,1999年去世。

[66][67]《中央日報》,1945年8月16日。

[68]引自《從大曆史的角度讀蔣介石日記》,黃仁宇著,九州出版社2008年出版。

[69]王作化、王晉陽《第一個報道日本正式簽字投降的中國記者》,載《縱橫》,2005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