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山下旌旗在望(3)(1 / 3)

就在日本大軍迫近,即將飲馬川江之際,10月11日至14日,蔣介石在重慶召集國民政府黨政軍各界大員、各省市政府要人、各級三民主義青年團負責人及教育界人士150餘人,舉行“發動知識青年從軍會議”,討論知識青年從軍方案,決定成立知識青年從軍委員會,指定張伯苓、莫德惠、何應欽、白崇禧、陳立夫、張厲生、周鍾嶽、顧毓琇、穀正綱、張治中、康澤等為委員。會議決定從全國各地招募10萬名知識青年編成新軍,投入戰場。蔣介石親自指定蔣經國、蔣緯國兩個兒子加入青年軍,共赴國難。

消息很快在全國範圍內傳播開來,《中央日報》、中央廣播電台等新聞媒體開始配合這一計劃高聲鼓噪。諸如“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兵”“國家第一,民族至上”“軍事第一,軍人第一”“國破家亡君何在”“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等宣傳口號,連篇累牘地見諸報刊、廣播。迫於外敵壓力與輿論盅惑,各地知識青年特別是各高校師生經過短暫彷徨、觀望之後,終於被調動起來,加入了青年軍的行列,但在精神、氣勢上明顯不能和第一次報名參軍相比擬了。據時任西南聯大文學院院長、哲學教授馮友蘭回憶:“國民黨政府的這個措施,如果是在抗戰初期,學生們是會爭先恐後報名參加的;可是在這個時候,學生們對於抗戰最後勝利的信心雖然沒有動搖,但是對於國民黨政府的幻想已經破滅了,對於青年軍的報名疑慮很多,觀望不前。當時的教育部為各大學分配了名額,規定了指標。聯大的常委會慌了,於是召開動員大會,請教授們向學生勸說。我的發言大意說,抗戰已經進行這幾年了,以前國家、政府不征發高中以上的學生,實行免役,這是因為當時沒有新式武器,還用不著有科技訓練的人。現在美國送新式武器來了(南按:此時美國已開始在武器裝備方麵援華,用於中國本土和緬甸戰場),正需要有科技訓練的人去使用。如果有科技訓練的青年不去從軍,叫誰使用呢?這個仗以後怎麼打呢?聞一多發言最突出,大意說,現在我們在政治上受壓迫,說話也沒有人聽,這是因為我們手裏沒有槍。現在有人給我們送槍,這是一個最好的機會。不管怎麼樣,我們要先把槍接過來,拿在手裏,誰要反對我們,我們就先向他下手。這次會開得很熱烈。散會以後,我走出校門,看見有人正在那裏貼大字報,反對報名從軍。我心裏很氣憤,走上前去,把大字報撕了,並且說,我懷疑這張大字報是中國人寫的。這次動員會開過以後,學生報名從軍的多起來了,不過幾天就超過了指標。”又說:“青年軍成立了,蔣介石派霍揆彰到昆明主持訓練。後來又把青年軍開到印度,接受美國運來的武器,就地訓練。到1945年日本就投降了,青年軍並沒有開到前線和日本作戰。”[25]

馮氏之說有些含含糊糊,也可以說是意味深長。事實上,西南聯大當時的情形遠沒有如此簡單。

聞一多原是最不讚成學生從軍的教授,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有人倡導學生從軍,聞氏反對,早些時候他曾對北平藝專的學生說:“一個學生的價值遠高於一個兵士的價值,學生報國,應該從事更艱深的工作才對。”[26]按他的觀點,學生參軍是浪費人才,並認為學生乃民族文化精神的傳人,肩負著民族複興與未來發展的重大曆史使命,多保留幾個讀書種子,讓他們的腦袋留在教室、實驗室或研究室,俯下身來做學問或科學研究,比把腦袋別在褲腰間出沒於血肉橫飛、人頭亂滾的戰場,意義要大得多,對民族整體的貢獻,也比軍人偉大得多。如果沒有科學文化精英的存在,單靠軍人是不可能拯救中華民族危亡的,更談不到偉大的民族複興雲雲。當民族危亡迫在眉睫,國民黨腐敗日重日深之時,聞一多哀其不幸、怒其不爭,政治觀點發生突變,又一度產生了以學生兵作為新生力量,來改造國民黨這支舊式封建軍隊的短暫幻想,認為青年學生們從軍不僅是必要的,也是必須的。

就在日軍即將實現“一號作戰計劃”,打通大陸交通線,攻占獨山的前夜,在一次由駐昆國民黨第五軍軍長邱清泉主持召開的時事討論會上,聞一多曾激憤地說道:“盟軍各個戰場,現在都在收複失地,隻有我們還在繼續失地!這樣的政府,這樣的軍隊要它何用?”未久,他在課堂上講到國際國內戰爭形勢,及國民黨軍方的腐敗無能,慷慨陳詞:“這樣的政府,這樣的軍隊,已經到了非改造不可的地步了!”[27]從這個時候開始,聞氏一改過去的態度,積極呼籲青年學生們參軍報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