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山下旌旗在望(1)(1 / 3)

一號作戰計劃

李約瑟走後,李莊小鎮複歸平靜。隨著國際局勢變化,中國的抗戰已由戰略防禦轉入戰略反擊,大道小道的各種消息水陸並進向這個長江盡頭的古鎮傳來。

1943年6月18日,蔣介石下令把陝北洛川防犯日軍的國民黨胡宗南部40萬大軍,調往陝甘寧邊區包圍中共就地坐大的陝甘寧邊區人民政府和軍隊。

9月6日至13日,蔣介石主持召開國民黨五屆十一中全會並致訓詞,指出“現在最後勝利已在望”,強調“在這次全會期中,特別要集中心力於建國的問題,以期得到一個圓滿的方案”。[1]這次會議推選蔣介石為國民政府主席(南按:原主席林森已於這年8月1日去世)。

11月23日,蔣介石以堂堂中國國家元首和世界級政治巨頭的身份,出席了中、美、英三國首腦開羅會議。其間與羅斯福單獨舉行會談,主要討論中國領土被日本占領地區的歸還問題。雙方一致同意:東北三省、台灣及澎湖列島在戰後一律歸還中國,琉球群島由中美共管;日本天皇製要否維持應由日本人民自決;朝鮮的獨立可予保障。

12月3日,抗日戰爭與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史上著名的《開羅會議共同宣言》,於重慶、華盛頓、倫敦同時公布。也就在這一天,侵華日軍為策應太平洋戰場和印緬作戰,以四個精銳師團的優勢兵力攻占湖南常德。

國民黨守軍第57師將士浴血奮戰,終因寡不敵眾,全師8529人僅321人突圍而出,其餘全部陣亡。四天之後,中國軍隊聯合美國第十四航空隊共同作戰,一舉奪回常德,圍困中國整個西南地區的日軍全線撤退。[2]

1944年1月1日,蔣介石向全國軍民發表廣播講話,指出中國的抗日戰爭勝利在望,中國國譽日隆,圍攻並徹底打垮日寇,中國須擔當主要任務雲雲。

就在抗戰曙光照亮東方地平線並向浩瀚遼闊的天際放射之時,風雲突變,深感危在旦夕,即將全麵崩盤的日本大本營,決定用盡最後一絲力氣拚死一搏,打通大陸交通線,力爭“一戰而挽回頹喪之民心士氣”[3],死裏求生。日本大本營製定的戰略構想是,以黃河南岸之“霸王城”為基點,先征服平漢鐵路之南半段,進而攻占長沙、衡陽、桂林、柳州以迄南寧,打通湘桂及粵漢兩鐵路線,全程共1400公裏。這一作戰構想,即抗戰後期著名的“一號作戰計劃”。

根據這一計劃,在全麵崩盤之前已經殺紅了眼的日本小鬼子,於4月初正式從北線發動攻勢,先後發起豫中戰役、長衡戰役、桂柳戰役等係列大規模決戰。國民黨軍隊在各個戰場雖進行了頑強抵抗,但連遭敗績。

4月18日,集結在中原以岡村寧次為總指揮的14.8萬日軍,開始向以蔣鼎文為第一戰區司令長官的中國守軍8個集團軍近40萬人展開攻擊。日軍攻勢淩厲,所向披靡。國軍連連敗退,日失一城,日軍前鋒以銳不可當之勢直逼豫中最後一座重鎮——洛陽。按照日軍大本營作戰計劃,攻陷豫中後繼續西進,越過潼關,兵發西安,奪取寶雞,然後順川陝公路南下,直逼重慶這座戰時陪都,如此中國必亡矣。為挫其鋒銳,阻遏日軍西進的步伐,蔣介石密令第一戰區與日軍交火一個月後,主力部隊有計劃地向西撤退至潼關一線布防。至5月25日,在37天的時間裏,駐守豫中的國軍丟失城池38座。第一戰區司令長官蔣鼎文指揮部所在地——洛陽,經過10餘日的苦撐死守後終告失陷。城破之時,守城的三個師幾乎犧牲殆盡,僅千餘人突圍而出。所幸的是,日軍進至潼關一線,遇到了憑險駐守的第一戰區官兵拚死抵抗,兵鋒大挫,終未能越過潼關天險而進入關中大地,由寶雞南下直逼重慶的戰略計劃遂宣告破滅。

日軍雖在潼關受阻,但已攻占奪取了整個中原戰略要地。自古兵家就有“得中國必先得中原”之妙論,隻要日軍在中原站穩腳跟,長衡、桂柳兩大戰役便有獲勝可能,繼而打通湘桂線,原製訂的“第一號作戰計劃”可告完成,日本軍隊將由此得以新生,整個遠東戰局就有鹹魚翻身的可能。

中原重鎮洛陽陷落的第三天,即5月27日,日軍分左、中、右三路對湖南省省會長沙展開圍攻,先後調集36.2萬人,與整個湖南戰場的第九戰區薛嶽部30萬國民黨軍展開激戰。

6月16日,國民黨守軍傷亡慘重,力不能支,嶽麓山失陷。18日,負責守衛長沙的第四軍被日軍包圍,又遭敵機30餘架轟炸掃射,終至“軍心動搖,遂難掌握”,長沙城陷。第四軍軍長張德能集合該軍殘餘1300餘人突圍而出,雖經薛嶽解釋戰役經過,並有副參謀總長白崇禧請求從輕發落,張德能仍被滿腹怒氣的蔣介石下令槍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