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聞道在蜀郡(4)(2 / 3)

當年徐誌摩自海外歸國,在北平發起了一個文學沙龍——新月社,常來石虎胡同7號新月俱樂部參加聚餐會和活動的人物有胡適、徐誌摩、陳西瀅、淩叔華、沈性仁、蹇季常、林徽因、林語堂、張歆海、饒孟侃、餘上沅、丁西林等一大批大學教授和作家文人,也有黃子美、徐申如等企業界、金融界人士,另有梁啟超、林長民、丁文江、張君勱等資格稍老的社會、政界名流,可謂一時俊彥,大有“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之聲勢。據當時參與者回憶,這些出身背景、年齡、興趣和職業不盡相同的人物,所談話題從政治、經濟、文化、教育到文學,駁雜多樣,所關心的問題也不盡一致,雖然來俱樂部“社交”的目的是一樣的。

就在這一時期,沈性仁與梁思成、徐誌摩、金嶽霖、胡適,甚至生性靦腆的朱自清等男性文人學者,相識相交並成為要好的朋友。後來,隨著梁思成、林徽因由東北大學返平,住北總布胡同3號以及“太太客廳”的形成,陶孟和與沈性仁便成為“客廳”中的主要賓客。

冰心的小說《我們太太的客廳》裏邊的“科學家陶先生”,指的就是陶孟和——假如一一對號入座的話。

對於沈性仁高雅的儀態與光彩照人的容貌,作為女性的林徽因既羨且佩,而對林徽因傾慕、愛戀了一輩子的金嶽霖,初次見到沈性仁時,即驚為天人,大為傾心動情,平時不作詩的老金,一反常態地作起愛情詩來,並在題贈沈性仁的一首藏頭詩中寫道:

性如竹影疏中日,

仁是蘭香靜處風。[47]

老金以婆娑的竹影與蘭花之香來比喻“性仁”風采麗姿,其傾慕豔羨之情溢於言表。

被譽為“民主先生和自由男神”(唐德剛語)的胡適,曾主張作為一個具有現代知識的人,就需要有幾個女友,因為男女之間在觀察處理事物、性情陶冶方麵常有互相彌補的益處雲雲。他在1918年4月5日由北平寫給家鄉母親的信中,說到當日應邀在丁(文江)先生夫婦家吃飯,同席有陶孟和及其未婚妻沈性仁,還有另外一位沈女士,大家在一起聚談。然後說:“我在外國慣了,回國後沒有女朋友可談,覺得好像社會上缺了一種重要的分子。在北京幾個月,隻認得章行嚴先生的夫人吳弱男女士。吳夫人是安徽大詩人吳君遂(北山樓主人)先生的女兒,曾在英國住了六年,很有學問。故我常去和她談談。近來才認得上麵所說的幾個女朋友。”[48]無論是此前還是之後,胡適都需要有女朋友助談,特別是受過良好教育的女性朋友,而沈性仁正是他心中所謀求渴望做異性朋友的絕佳人選。

或許生性過於靦腆,或許心中過於憂傷,在清華任教的文學家朱自清,每見到漂亮或心儀的女人,都有精細的觀察,且在日記中有簡約記載。如:

1924年9月5日,由溫州乘船赴寧波任教。“船中見一婦人。臉甚美,著肉絲襪,肉色瑩然可見。腰肢亦細,有弱柳臨風之態。”

1932年8月16日,蜜月中遊完普陀,“到上海,赴六妹處,遇鄧明芳女士,頗有標格”。

1933年1月22日,入城,在楊今甫處午飯,飯後論《啼笑姻緣》及《人海微瀾》。“旋陶孟和夫婦來,陶夫人餘已不見數載,而少年似昔,境遇與人生關係真巨哉。”[49]

朱氏記載的陶夫人即沈性仁,“少年似昔”,當是指已近中年的沈氏美貌風采均不減當年,仍是妙齡春色,甜怡誘人,而不是徐娘半老、風韻猶存的世俗比喻。從這句頗為含蓄的隱語中可窺知沈性仁當年奪人心魄的高雅氣質和朱自清內心豔羨動情的波光流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