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強內部矛盾無法調和,日俄戰爭即將打響
好吧,關於義和團的“總結報告”到此為止了,然而,這場關乎千年的東西方交流故事並沒有結束。隨著1840年大清國門被打開,清國東南沿海的居民紛紛開始了一場“出洋”的熱潮,他們有的“下南洋”,有的“渡西洋”,來到大洋對岸的美洲。當然,他們並不是出門旅遊的,而是為了現實生計——謀生。而這些去往海外謀生的人們也有一個統一的名字——華工。
關於華工“出洋”的故事我們將在以後詳細講述,這又是中華民族的一段辛酸史。總的來說,華工為東南亞、澳大利亞、美洲、歐洲乃至非洲的經濟建設都做出過巨大貢獻,甚至是奠定了當地經濟的基礎。但是,他們卻引發了當地人特別是西方白種工人的強烈不滿。歸納起來,這些不滿主要有兩個方麵。
一是華工人數眾多又特別能吃苦,基本上什麼髒活累活都能幹並且能夠忍受極低的工作報酬,不論工作條件多麼惡劣,隻要還有空氣和水,他們似乎都能勝任。而且一塊地方隻要出現了一個華工,很快就會有一群,西方人認為這嚴重擠壓了他們的生存空間,霸占了他們的工作機會,“他們走到哪裏都是想發財,不放過任何能夠獲利的機會”“處處都有他們!成群結隊,就像刮起的沙塵暴!”
而在西方人看來,更可怕的是,一群黃皮膚的人在一起,是一個幾乎封閉的體係,他們從不參與白種工人的工會組織,也不參與什麼工人運動,他們的生活似乎永遠隻有埋頭辛苦地幹活、掙錢,然後改變自己命運的同時也改變了當地的經濟形態。他們的特征如此鮮明,以至於“外國人”就顯得截然不同——老外無法融入他們的圈子,當然,他們也不會融入老外的圈子。
於是乎,西方世界裏的白種工人便將華工的競爭看作是對於他們的生活水平乃至生存的致命威脅。“黃種人是禍害”,他們是一個具有完全不同的社會組織、思想和文明的世界,同“黃種人”一起居住,必然會敗壞我們白人社會——“黃禍”的情緒在民間較為普遍。
民間的情緒是可以引導和利用的,對這種情緒引起重視的,有兩個國家——俄國和德國。
俄國是傳統的歐洲大國,而他們的領土擴張野心仍然不死,此時他們正在秘密推行“黃俄羅斯計劃”,把目光已經盯上了大清的龍興之地——東北。
而德國在1871年完成統一之後,經過20多年的發展,已經成為歐洲的新興強國,他們正在四處打量:還有沒有能讓我們德國人插一腿的地方?
打量來打量去,他們的目光聚集在了遙遠的東方土地——大清。
1895年,德國皇帝威廉二世正在皇宮裏畫一幅畫,他將這幅畫命名為《黃禍圖》。圖上,上帝麾下的首席戰士——伊甸園的守護者、戰鬥天使米迦勒手持紅色十字利劍,率領著一群手持武器的皈依上帝的教民“剛剛突出重圍”,而在他們的後方,被他們“打敗”的,是來自東方的佛和龍。
威廉二世在這幅畫上寫下了一行字:“歐洲各民族,保護你們的信仰和家園吧!”然後,他命人將複製品一份送給法國,而另外一份,則送給了此時正在野心勃勃地謀劃如何得到東北的俄皇尼古拉二世。
正是從這幅圖開始,一場因爭奪清國東北而發端的,在人類戰爭史上被稱為“第零次世界大戰”,首次出現人肉擋機槍的慘烈狀況的日俄戰爭,即將在大清的東北大地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