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以科技促發展、以素質出成績。科技是第一生產力,農業產業化離不開科學技術的支持,也需要更加優秀的農民隊伍。如若生產者依舊停留在刀耕火種的時代,那農業產業化也隻會是空中樓閣。通過科技進步推動農業產業化可考慮以下路徑:一是企業設立專業的研發部門,積極引進、研發和推廣新品種、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不斷提高產品競爭力;二是建立高起點、高標準的農業示範區。從政策和資金等方麵進行扶持,從實際出發提高技術。
(二)加快發展縣域工業化
1.大力發展民營經濟。從現階段看,非公有製民營經濟具有投資主體明確、產權關係明晰、發展動力強勁等特征。充分尊重、發揮企業和民眾的市場主體作用,推動民營經濟發展是縣域工業化的基本途徑。一是要貫徹國家“抓大放小”方針,政府要從直接辦企業當中退出來,同時積極引導民間力量參與國有集體企業改革,加快發展股份合作製和混合型經濟,充分釋放民間力量;二是進一步開放產業限製。目前我國在市場準入方麵有諸多限製,很多產業不允許非公有或非國有經濟主體進入。應對產業準入限製進行評估,適合開放的堅決開放,暫不宜開放的,可以試點開放;三是創造公平環境。政府及各部門要公平對待國有經濟和民營經濟,為民企順利走向市場創造條件,這也是政府對企業最大的支持。
2.鼓勵技術創新,培養人力資本。創新的主體在市場、市場的主體是企業,要建立健全鼓勵製度來促使中小企業進行創新。一是引導企業發展策略,強調市場作用,鼓勵企業加大技改投入;二是建立吸引資金、技術、人才的平台,為本地企業與外界牽線搭橋;三是金融服務機構應給予資金傾斜。四是對於前景良好地創新企業可適當稅收優惠。
3.完善融資體製,解決資本短缺。發展縣域中小企業,融資是關鍵。建議如下:一是建立專門以縣域企業為主要服務對象的金融機構。目前情況下,可由國有銀行建立專門針對縣域的信貸部門和建立地方性銀行等措施推進縣域中小企業融資;二是鼓勵各級政府協助建立麵向縣域一起發展的商業化經營投資基金,以專門自己貸款方式對縣域民營企業進行融資支持;三是建立民營企業的信用擔保機製,環節貸款難現狀;四是支持、規範、引導、監督民間融資;五是改善投資環境,引進外資。
四、結論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縣域經濟取得了巨大成就,縣域經濟成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主流中不可忽視的一隻重要力量。正是由於縣域經濟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如此重要,我們才要給予其應有的重視。我們應該看到,一些縣域借助政策和區域優勢,在縣域經濟發展方麵創造了一些成功的模式,比如廣東模式、蘇南模式等。但客觀來看,目前除東部發達地區外,大多數縣域尤其是中西部地區的縣域經濟發展並不樂觀。本文當中,筆者試圖通過工業、農業、土地管理和經營製度三方麵總結出縣域經濟發展的大概脈絡以及發展過程中需要注意的問題,從而更好地協調和處理縣域經濟發展中遇到的各種矛盾,實現又快又好的發展目標。
參考文獻
[1]朱舜.縣域經濟學通論.北京市:人民日報出版社.2001(12).
[2]陳趙興.縣域經濟吸納農村剩餘勞動力研究.碩士.河北工業大學.2007(01).
[3]張金山.中國縣域經濟導論.杭州市:杭州大學出版社.1997(02).
[4]全國縣域經濟總量[DB/OL].縣域經濟相關數據.2008.
[5]王海波.關於發展縣域經濟的意義及其途徑探究[DB/OL].中國論文下載中心.2010-10-22.
[6]宋秀峰.淺議縣域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OL].中國科技縱橫.2010.
[7]王風光.龍頭拉動縣域產業升級.經濟日報.2005-02-05.
[8]辛仁周.農業信息化建設有待加強.經濟日報.2005-03-19.
作者簡介:張一弛(1990-),男,雲南羅平人,雲南大學經濟學院13級金融學學術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