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縣域經濟發展問題淺析(2 / 3)

二、當前縣域經濟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縣域之間、縣市之間發展不平衡

首先是縣域經濟之間發展不平衡:一些經濟基礎好、交通便利、資源豐富的縣域往往有著較為雄厚的財政經濟實力;而經濟基礎較差、交通閉塞、資源匱乏的縣域財力較為緊張,甚至舉步維艱。不僅如此,縣域經濟與城市經濟之間的發展更不協調,從近幾年的經濟數據不難看出:首先是縣域經濟發展速度明顯低於城市經濟,並且這種差距不是在縮小,而是在拉大;其次是縣域經濟與城市經濟鏈接問題仍然存在:一方麵,城市經濟的發展未能對縣域經濟起到輻射促進作用,其經濟傳導速度過慢;另一方麵,某些城市思想守舊,認為城市是城市、縣鄉是縣鄉,經常存在著城市與縣域爭項目、爭資金的情況;再次是城市與縣域遠未形成緊密的產業鏈和市場協作機製,簡而言之就是分工尚未形成,這也是導致城市與縣域不公平競爭的原因之一。

(二)效率低下的傳統農業

傳統農業是指在自然經濟條件下,采用人力、畜力、鐵器等為主的手工勞動方式,靠世代積累下來的傳統經驗,以自然經濟居主導地位的農業。當前,我國縣域傳統農業可以歸納為5個特征:一是農業在縣域經濟中仍舊占有較大比重;二是對市場需求、農產品質量以及農業結構調整升級關注不夠,還停留在注重農產品產量和產值的階段;三是農業的種養、加工、流通相脫節,利益關係不緊密;四是以小農經濟為主,高度分散,較難統一;五是農業資本率低,進一步導致農業創新程度低。聯產承包製實行以來,盡管農業生產取得了穩步增長,但是,由於人口的持續增長,農業產業化、農村城鎮化的滯後,大量農業富餘勞動力無法發揮應有作用,使得農業發展緩慢。

(三)未發揮主導作用的縣域工業

我國目前的縣域工業存在著規模小、層次低、效率低等問題,具體表現在:一是未形成深加工能力,縣域工業多按照“收獲—初加工—銷售”為主要形式的經營模式,使得縣域工業底子薄、利潤低,而這樣的縣域工業是不穩定的;二是產品科技含量低,檔次不高,主導產品和優勢產品少,難以完成資本積累並提升工業產值,嚴重製約其發展;三是縣域工業發展思維守舊,未能依照市場需求來確定其產品,遲遲走不上發展的快車道。

三、縣域經濟的發展出路

(一)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

1.因地製宜,麵向市場需求,選擇合適的農業產業化項目。大體說來,適合產業化項目應具有如下條件:一是有市場需求;二是應本地資源有關;三是能規模化生產經營;四是要是農民增收;五是促進地方財政收入。

2.建設明星企業。明星企業也叫龍頭企業,對於縣域來說,一個明星企業的建立既可帶動地方產業、促進農民增收,也可增強起產品的競爭力,促進地方財政收入,甚至有利於縣域城市化。建設明星企業,需要考慮以下方麵:一是應當與原有工業相結合,這樣比較簡便,既可以節省財力、物力,又可以使投入較快產出,較少機會成本;二是應當與鄉鎮企業結合。鄉鎮企業是農民自身根據市場需求投資興辦的企業,其能存活就有著產品的合理性;三是應當根據自身優勢引入企業,特別某些以出口為主、加工層次深、市場潛力大、科技含量高的產品,當地政府可進行招商引資,築巢引鳳;四是應當注重產業布局,在農產品集中地建廠,減少成本的同時更加高效的利用資源。

3.完善農業產業化組織的內部利益機製。健全利益機製是影響各利益主體積極性的根本原因。隻有是農戶、企業、政府結成經濟利益共同體,才能不斷開拓市場,求得發展。各地農牧業產業化經營發展的階段不同,從事的產業也不同,龍頭企業與農戶之間的利益關係具體形式也不盡相同。政府應避免包辦代替,允許多樣化組織形式和經營機製並存。完善利益機製,可考慮以下方麵:一是鼓勵產銷聯合,大力發展訂單農業,推進產銷合同製,增強企業和農民的契約觀念;二是鼓勵和提倡企業通過建立風險基金、最低收購保護價,按農戶出售產品數量適當返還利潤等多種方式與農戶結成“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共同體,一起抵禦市場風險;三是積極探索土地使用權、產品、勞動、技術和資金等要素入股,采用股份製、股份合作製等多種形式,與企業形成緊密型、利益聯結的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