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策劃
作者:李喬
《房不剩防》首映當天,入圍第一屆北京國際電影季暨第18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主競賽單元,並獲得大學生的青睞。孫達作為80後電影導演,這部處女作起點極高,台詞幽默,故事精彩,並且反應現實生活,是一部把藝術與生活完美結合的小成本電影。
拍電影就像談戀愛一樣
影視圈:北電攝影係是一個培養電影大師的搖籃,你在哪裏愛上了電影?
孫:是的。我從小並沒有做電影的理想,來到北京很巧合的一個機會走進這個圈子,最初在電視劇劇組做副導演助理。做了一段時間後,漸漸對這個行業感興趣,覺得自己還年輕應該學習一下。當時何斌老師幫我一個忙,介紹我到北電導演係上學,可惜那一屆沒有招生,我就進了攝影係。北電的熏陶讓我對電影萌生了情感,開始與同學們一起做劇本,做電影。
影視圈:畢業後就開始拍電影了嗎?
孫:學校畢業後我最初做廣告攝影,後來做廣告導演,因為要維持生活。但同時一直都沒有放棄做劇本,那段時間特別喜歡黑色幽默題材的東西。這時候因在學校裏受到的影響,對電影市場的看法有些偏激。上學時,我們隻看藝術電影,整個是被藝術電影的環境包圍的,直到2008年我簽約盛世華銳之後,觀念才開始轉變,電影就是一個經過了藝術加工的商品。
影視圈:怎樣簽了盛世華銳?
孫:其實畢業之後一直很留意一些信息,比如各種青年導演論壇之類的活動,好多次我都錯過了機會。恰巧有一天,我邊開車邊聽收音機,聽到新影聯高軍成立了盛世華銳,推動青年導演聯盟,為中國電影培養新生力量,我就報著試試看的心態打了個電話。第二天等了一上午,快吃午飯的時候接到高總回電,他說讓我過去一趟,溝通一下。這個電話讓我心裏很溫暖。
影視圈:他為什麼看好你?
孫:主要是我的闡述和想法吧。其實我當時是鼓足勇氣在做這個事,年輕導演從學校出來沒有任何資本,你隻能通過你對電影的理解和闡述讓人家信任。高老師看好我兩個地方,一是我跟過電視、電影劇組,對一個項目的整個拍攝過程有實戰經驗;二是我拍過很多廣告片。廣告片其實很考驗掌鏡功力,它對色彩、鏡頭、腳本創意的要求都很高。這兩塊的結合正好是我的優勢。那天聊完之後,高老師就與我簽約,說有合適的項目一起做。
影視圈:他當時簽了二十多個導演,你等機會等了多久?
孫:高老師在市場的判斷上眼光敏銳,現在每個月有差不多三十部左右的電影要上映,他對票房的準確判斷,也使我很快落實了第一個項目,我十分感激他。我在籌備《房不剩防》的時候經常去公司,最初簽下的二十多個導演已經沒幾個人在公司了。我一直在拿劇本給高總看,有一個他覺得不錯的,但可惜與他正在投資的另一個項目撞車了,他讓我再等等。之後,他有個朋友拍一部電影缺執行導演,他讓我去幫忙,我當時不想去,說簽約的目的是想獨立執導。高老師說,你之前跟我講到你的實戰經驗,我現在需要一個真實的反饋。後來我就去了那個組,老實說給他的反饋並不好。
影視圈:《房不剩防》是你的第一部電影,我看網上的評論還不錯,是盛世華銳投的嗎?
孫:2009年春節過後,劉謙火了,我跟高老師商量能不能拍一個魔術題材的戲,後來我就去找編劇寫了兩稿劇本,高老師還比較滿意。有一天晚上很晚,他給我打來電話讓我去趟公司,我心裏挺著急的,一整晚都沒怎麼睡覺。到了他那兒,他給了我一個劇本讓我看,我很不負責任地看了一遍說,挺不錯的。他說,那你去拍吧!
真沒想到機會就這麼來了,我再仔細看那個劇本,叫《不動產時代》,是寫跟房子有關的幸福故事。這個劇本說實話我真的不喜歡,編劇年齡有五十歲左右,過去是做電視劇的,而且劇本裏的男女主角都是四五十歲的年紀,市場定位是不對的。我跟高老師說,這個電影我想拍,但要把劇本推了重新做,他同意之後我組織了四個編劇用七天時間重新做了劇本,改名叫《房不剩防》。整個製作過程,有太多艱辛,但是結果還不錯,整體投資不加宣發二百六十萬,票房網百萬左右,是賺錢了的。我覺得拍電影就跟談戀愛一樣,要有情感的付出才有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