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死的是很突然,這不由的讓我們想起了關於他篡改詔書,或是毒死康熙的傳說。但康熙之死已經是定論,隻是因為年紀老又因為不注意,所以死掉的。那麼,雍正到底是怎麼死的呢?
雍正死後的第三天,登基的乾隆皇帝就下旨驅逐雍正養在圓明園中的道士張太虛等人,並嚴令他們不許透露宮中情況的隻言片字。乾隆對道士的嚴厲態度,令人不能不猜測其父的死亡很可能與這些道士有關。
我們再回過頭來看雍正七年,這一年,雍正得了病,他命心腹大臣“可留心訪問,有內外科好醫生與深達修養性命之人,或道士,或講道之儒士、俗家,著人優待送至京城,朕有用處。”
從各種記載來看,雍正平時喜服丹藥,他曾寫過一首《燒丹》詩,誇讚丹藥之妙不可言。他還曾為紫陽道人重建道院,延請道士張太虛、王定乾等人到圓明園煉丹以求延年益壽。
在《清帝外紀》中曾記載,“惟世宗(雍正)之崩,相傳修煉丹餌所致,或出有因”。因此,不少史學家認為雍正是“服餌丹藥中毒而亡的”,但“此說頗有合於情理處,然而究屬推論,未可成為定讞”,確定雍正的真正死因,還需要過硬的資料。
於是,關於雍正的死就有了很多說法,其中一說就是被呂四娘所殺。但許多學者認為,呂留良案發後,呂氏一門無論男女老幼,俱已嚴禁,就連呂留良父子的墳墓都嚴加監視,呂家的女孩不可能逃脫。
還有一種說法是被宮女謀害的。
在柴萼的《梵天廬叢錄》中記載,雍正九年,一宮女夥同太監吳首義、霍成等,趁雍正熟睡之際,用繩子將其縊殺。略懂曆史的人就知道,這個逸聞很顯然源自明朝嘉靖皇帝的真實故事。明嘉靖二十一年,宮女楊金英等人“伺帝熟睡,以繩縊帝項,誤為死結,得不絕”,當時,其中一名宮女因害怕跑去報告了皇後。皇後趕到後,解開勒在皇帝脖子上的繩子將皇帝救活。
最後一種說法更是可笑得很。居然與曹雪芹有關。在近年出版的《紅樓解夢》一書中,作者根據《脂硯齋重評石頭記》考證出,《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有個戀人名叫竺香玉,進宮為公主伴讀,卻被雍正看上了。曹雪芹哪裏能忍受這樣的屈辱,就與竺香玉合謀用丹藥毒死了雍正。此後,曹雪芹將這段故事隱記在《紅樓夢》中,而林黛玉等十二釵,就是竺香玉的化身。
無論怎樣,清朝的曆史謎案太多。我們之所以要把雍正之死單獨列一節,是想說明,他的皇帝之位來得並不光明正大,這有兩個意思。第一,那些種種關於他篡改詔書的傳說;第二,他不過是康熙想要乾隆來主宰大清江山的一個幌子。
康熙的遺囑,有很大的冒險性,如果不是雍正僅在十三年後死亡,乾隆能否坐上那個皇帝寶座還真是個未知數。
大清朝由於是外族,對中原文明的熟悉程度與熟練程度遠遠不能與中原王朝相比。大概也正因為這樣,他們在接班人的問題上,出的差錯很小。即使如康熙皇帝犯了那麼大的錯誤而導致了皇子們的爭鬥,但皇權交接仍然平穩地過渡了。
一般人都認為,康熙、雍正、乾隆是一體的。三個皇帝構成了清朝最為鼎盛的政治格局。如果說,康熙一朝是開創時期,那麼,雍正一朝就是向著鼎盛的過渡時期,而乾隆一朝則到達了大清的興盛之顛。由於康熙一朝處在創業時期,所以,政尚寬大,到了末年就必不可少地出現了許多弊政,還好有雍正嚴厲整飭,他的一係列政策又為乾隆朝的興旺發達創造了條件。
有時候,選擇接班人,未必就要準備充足,對目標考察多年。比如康熙皇帝,隻需認準你尋找接班人的目的——皇權在自己人手中——就可以了。而至於過渡階段並不重要,最重要的是,過渡階段的代理接班人也需要一定的素質,不可高,也絕不可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