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不談國事談生活——曹操遺囑(2)(3 / 3)

這一切都已經明朗化了,而讓曹丕浮出水麵這一明朗化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曹植和他的支持者們根本就沒有想實現他的理想,而曹丕可以。

曹植是一個沒有政治抱負的人,這從他的支持者在曹操麵前為他的“美言”中就可以看出。他不過是一個優秀的文人,而絕對不是一個優秀的政治家。一個優秀的政治家會懂得掩藏自己最拙劣的那一麵,他不行。我們可以假設,曹操如果真的讓他做接班人,他很可能成為後來的南唐後主或是宋徽宗。而曹丕不是,他具備了一個政治家應該具備的一切。他絕對可以完成曹操的理想——篡漢建魏。

建安二十二年,塵埃已定。但曹操仍舊不肯閑下來,他馬上從政治角度出發,考慮到了曹植和曹丕爭嗣的後果不能小看,因為兩人周圍都有一群謀士,而曹操本人就是靠著謀士力量走到今天這一步的,他深知謀士力量不可小覷,所以,在建安二十四年秋,當楊修搞出了著名的雞肋事件後,曹操趁機將其殺掉,曹植一方蒙受了這樣一個巨大損失,從此,再也沒有力量問鼎曹丕太子之位了。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曹操擇立繼嗣的過程實際上是篡漢建魏的一次預演,因為無論支持曹丕或支持曹植,都是以承認“大魏”為前提條件的。曹操力圖以魏代漢,臣僚們自然清楚,因此,對“大魏”立嗣關心,即顯示了一種明確的支持態度,而持反對態度者,則不預於立嗣議論。

6、曹丕的未來

建安二十年秋,也就是曹操殺掉楊修又過了半年時間,曹操去世了。曹丕繼承了曹操的丞相、魏王等官銜,著手晚上即將誕生的新政權。該年十月,曹丕通過“禪讓”的形式,從漢獻帝那承受了帝位,改年號為“黃初”,魏王朝建立了。一年後,劉備稱帝,兩年後,孫權沒有上麵二位那麼不要臉,自稱吳王,三分天下的局麵完全確定下來。但隻是確定下來,並沒有穩定。

曹丕改元後立即規定“宦人為官者不得過請署令”,在黃初三年,又下詔“婦人與政,亂之本也。自今以後,群臣不得奏事太後,後族之家不得當輔政之任,又不得橫受茅土之爵”,他比他老子厲害,一下子結束了東漢時期宦官、外戚爭持朝政的局麵。

而且,隻在一年後,上蒼又給了他一個統一全國的機會。可惜,他錯失了。劉備當時打著給關羽報仇的旗號攻擊東吳。而曹丕,此時不知道是因為什麼原因,卻決定按兵不動,坐觀其變。有人建議他與蜀一起出兵滅吳,吳亡則蜀孤,天下可定。但曹丕不這樣想,蜀國不是傻子,肯定知道自己的目的。他是想坐山觀虎鬥,在兩隻老虎都咬住對手的尾巴並且不可開交時,他再出手。所以,他在這個機會的大門前,坐了下來,一麵寫著文章一麵等著大門打開。

劉備還沒有與陸遜招麵,曹丕就驚人地跟臣下們說:“劉備必敗。”果然,劉備被陸遜打敗。而這個時候,曹丕扔下了手中的筆,親自帶軍出征東吳。但是,他失敗了。由於他的憂鬱,更由於他的超級自信,他不但失去了大將張遼,而且把從前的自信一掃而空。

剛剛登基,他就丟了這樣一個大臉,換作是誰,都不可能轉瞬就重新振作起來。在敵人麵前,他得到了侮辱,但在窩裏,他絕對是個強者。對曹植的迫害是必須的,也是合理的。曾經的對手現在成為自己的奴隸,任何人都會痛下殺手。他先是以改換封地的名義讓曹植四處跑,接著在黃初三年,趁有人誣告曹植,把他召回京師洛陽,一番羞辱後,又打發他回封地鄴城。曹植41歲死掉,在曹丕成為皇帝後,他被頻繁地被強迫地改徙封地。他應該知道,這是哥哥在耍他,但是沒有辦法,哥哥是皇帝。皇帝玩人不犯法。

事實上,曹丕是一個心有大略,腦無雄才的人。作為帝王,他的目光要比他老子遠大的多。並且,他深知要到達自己的目標有多少個步驟,也熟悉完成目標需要遵守和執行的一切,但是,一旦付於實踐,他就傻眼。就像是一個深刻了解豬該怎麼殺的屠夫,可一旦下刀,他就不知道該怎麼做才能實現那每一個步驟了。

曹丕隻做了七年皇帝,他的確實現了曹操的理想——篡漢建魏,同時,他後來死時,所立的遺囑也和父親曹操差不多。他說,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國,亦無不掘之墓也。所以,他希望後人能將其薄葬。

這和曹操當年死時一切從儉是何等的相似,曹操一生終未稱帝,因為對曹操這樣一個英雄來講,稱帝就意味著必須要統一天下。他把這個希望交給了後人,他的後人也並沒有幫他完成。或許,自從赤壁之戰後,這位偉大的英雄就已經不抱統一天下的希望了。

單從曹操所立的遺囑來看,他是個俗人,雞毛蒜皮的小事被他娓娓道來。而如果看他立嗣的出發點,他又是個神人,我們大概可以猜想,他臨終前在曹氏江山的問題上已經有了眉目,他已經放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