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安二十五年左右,中華大地上到底是一種什麼政治格局呢?
2、三國之局
曹操給接班人留下了一筆非常可觀的遺產,那就是一大批人才。賈詡,劉曄,張遼,曹仁,張合,徐晃,文聘,曹洪,司馬懿,曹真,曹休……少長鹹集,群賢備至。還有足以讓接班人有資本向外擴張的軍力和來自廣大土地的稅收。
那麼,在魏國之外的其他兩國是什麼狀況呢?曹操對此深為了解。他死的前一年,建安二十四年秋,劉備在成都自立為漢中王。表麵來看,此時的劉備無論在人事上,地域上,軍事上都如日中天。他手下的精兵強將主要有諸葛亮,關羽,張飛,法正,馬超,李嚴,魏延,黃忠,趙雲,黃權等等,濟濟一堂,頗為壯觀。但是,仔細一研究,就會發現,劉備一方存在著很嚴重的危機,首先是李嚴和法正的出局,其次是要派出關羽守從東吳借來的戰略要地荊州,趙雲此時到底是什麼水平,劉備還不得而知,並未加以重用。而魏延剛剛從行伍之中被優選出來,還沒有形成獨當一麵的聲名和威勢。這樣一來,真正撐起劉備政權的就隻剩下了諸葛,張,馬,黃。其中黃忠已經老了,馬超羈旅故國,而且已經有過數次背叛故主的記錄。那麼,真正支撐劉備勢力的隻有張飛和諸葛亮。一文一武,一將一相。尤為重要的是,劉備與孫吳在荊州的問題上一直搞得很僵。曹操相信,這種僵局肯定會被打破,而代價就是兩國交兵。
事實正如他所料,在他死後兩年,東吳出奇兵擊敗關羽,關羽死掉。劉備出兵攻擊東吳,被打敗。一係列傑出人物,關羽,張飛,黃忠,馬良,包括劉備自己都死去,剩下的一個諸葛亮已無法完成劉備臨死光複漢室的願望。
在東吳方麵,建安二十四年,孫權就有了收複荊州的想法。曹操當然也這樣想,因為荊州這個戰略要地,劉備不想還,孫權極想要回。果然不出曹操所料,這一想法最終在幾個月後被傑出的中年將領陸遜實現。陸遜趁著關羽出兵北上造成荊州內部空虛時,一相情願地相信,荊州必可攻下來,結果如他所願。這位中年將領能擊敗劉備,實在是天意。本來,孫權所依仗的是呂蒙,但是,就在劉備大哭關羽準備進攻東吳時,呂蒙卻死掉了。孫權曾不止一次地向劉備求和,因為他深知,沒有了呂蒙的東吳比從前更弱了。但,劉備偏要來送死,孫權隻好死馬當活馬醫,派出了陸遜。陸遜最終以微弱的優勢在這場決戰中險勝。
但從此以後一切都結束了。在曹操看來,東吳想要保持戰略進攻,起碼要在各陣線上安排三個傑出將領。一個鎮守荊州,一個拱衛邊疆,一個領兵出征。但是當初能在東吳有能力承擔如此重任的隻有兩個半人(呂蒙,陸遜,另半個是徐盛)。可現在,呂蒙死了。這個計劃就成了不可填補的空白。從此以後,孤單的陸遜將不得不時常充當救火車的角色,而孫權渴望已久的主動進攻的可能,也隨著呂蒙的死亡漸漸的暗淡下來。在這場戰爭結束的時候,東吳跟西蜀一同沒落……
正是這種天下大勢讓曹操在確定接班人後,臨死前對自己辛苦創立的事業沒有任何擔憂。他最擔憂的是一些生活瑣事和家庭生活。在臨死前,他抱著幼小的女兒,指著最小的兒子曹豹,流著淚對守護在身旁的其他四個兒子說:“這幾個孩子就托付你們了。”
他精心為失去君主後的宮女們安排生活,讓她們學著做鞋賣點錢。如此交代後事,與其說是滑稽,不如說是一種悲哀。他對死後自己的東西逐一安排,可以看出他對身外之物的眷戀之情。其實,曹操是英雄,同時也是個凡人。他和普通人一樣,也有悲哀,索性能看破紅塵,當然比這種結局好得多。可是,他最終沒有看透。
為了讓自己死後不寂寞,他居然做出了讓後人咬牙切齒的行為,把一大批美女鎖在銅雀台上,讓她們對著一個早已死掉的人唱歌跳舞。
與其說他的這種行為是一種變態,倒不如說是對人生強烈的執著,即使麵臨死亡還充滿著旺盛的生命力。十三年前,他北征割據於幽州東北部的烏桓族,並在柳城獲勝。第二年,即建安十三年正月,他凱旋鄴城,創作了《步出西門行》樂府詩。此詩的最後一篇道:
神龜雖壽,猶有竟時。騰蛇乘霧,終為土灰。老驥伏櫪,誌在千裏;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詠誌。
即使生活於這個世界上最長壽的神龜,其壽命也有完結的時候。即使能興雲駕霧,遨遊長空的龍,最後還是和爬行地麵的螞蟻一樣,終究不免死亡,化為土灰。對任何東西來說,都有終了之時,何況是人的生命,不過僅是極有限的時間而已。
但是:
年老的名馬失去往年的體力,終日伏在馬槽裏,但仍然保持著馳騁千裏的誌向;胸懷大誌的好男兒,就象這種千裏馬一樣,即使到了人生的暮年,其勇猛精神至死也不會消沉。人要能夠戰勝有限的生命,應以奮鬥不息的精神來超越時間。正因為這種勇猛精神的昂揚,人們才能夠超越時間。人生壽命的長短,都是上天安排好的。但通過自覺而得法的身心修養,也可以長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