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死馬當作活馬醫——劉備遺囑(2)(3 / 3)

在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趙雲以少量兵力保住了蜀國輜重,使得諸葛亮稱讚其臨大敵而不驚,善以殺勝多。可這樣一個人,諸葛亮始終沒有把軍權交給他。

其次是魏延,此人有勇有謀,早在劉備時期,就擔當漢中鎮遠將軍一職。劉備曾在一次吃飯時問他:“我現在給了你這樣一個重任,你準備做什麼呢?”魏延立即回答:“如果曹操傾巢而來,我為大王抵擋;如果他的手下領十萬人來,我就讓他全軍覆沒。”

劉備大喜不已,當時,諸葛亮也在場。在他看來,魏延此人並非吹牛之輩,但就是對這樣一個人才沒有高感。魏延鎮漢中,采取了“實兵諸圍以禦外敵,敵若來攻,使不得入”的戰略,十多年間,曹魏不敢對漢中動一點心思。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一個若而無能的大將鎮長安。魏延跟諸葛亮建議說:“此人是個飯桶,膽小鬼。如果您能給我精兵五千,直從褒中出,循秦嶺而動,不過十日,可到長安。那個飯桶聽到我的名頭,肯定會棄城逃跑。長安唾手可得。”

從當時的情況來看,此計很好,用之必建奇功;即使是敗了,不過損失五千人馬而已。但一生謹慎的諸葛亮堅決不允,卻用了一個空談家馬謖當前鋒,最終演成了街亭大敗的醜戲。

魏延每次隨諸葛亮北伐時,都有新創見,但都被諸葛亮否決。其中自然有諸葛亮對魏延的偏見,他認為此人有反骨。可根源,還是諸葛亮的自以為是。平心而論,魏延的將帥之才,在諸葛亮用事之時的蜀漢,實無其比。若盡其才,蜀漢的曆史肯定不是諸葛亮維持下的那個樣子。

接下來的就是薑維,諸葛亮一出祁山時得到薑維,大喜過望。薑維當時年僅二十七歲,諸葛亮卻稱他為“上士”,對其“忠勤時事,思慮精密”的做事手法很看好。諸葛亮死後,薑維繼承他的遺誌繼續北伐,由於蜀漢的弱小,他最終沒能完成諸葛亮早已經完不成的遺誌。但就是在當時蜀漢軍事實力弱,朝中又有奸人作梗的情況下,薑維還是打了許多勝仗。

他的對手魏國名將鍾會對薑維評價說:“文武之德,懷邁世之略”,另一名將鄧艾也說,薑維是一時之雄兒。

如果諸葛亮能認識到自己的短處,將統兵出征之任,委之於上麵三人中的任何一人,而自己則象管仲一樣,專心理國內,那麼,以當時天下形式,以諸葛亮非凡的政治才幹,三人中任何一人的軍事才能,兩相配合,未必不能建立統一中原之偉業。而劉備心裏最真實的政治遺囑也很可能實現,可惜,這一切都被諸葛亮給毀了。

當初,魏延曾向諸葛亮提出了伐魏戰略,而後來魏大將鄧艾滅蜀之戰略就是這一戰略的翻版,由於鄧艾統軍在外,能自作主張,所以奇謀得逞。魏延上頭有個諸葛亮,所以,這一戰略最終化為泡影。

無論是當時人還是後來人,都看出諸葛亮隻有相才,沒有將才,諸葛亮卻終生以將相全才傲世。難道領兵打仗就有那麼威風?在他擔任輔臣時期,無論是政務、軍務、都要親自過問。南中亂起時,他將親征,有人苦苦哀求他不要去,可他認為其他大將都不如自己,自己必須要去。這真是“夙夜憂歎,鞠躬盡瘁”了。

但他命好,南中之戰以勝利告終。這更助長了他的傲氣,以至於達到目中無人的地步。他總以為蜀國除了自己會打仗外,其他都是飯桶。在後來大規模的北伐中,每次都要親自統帥大軍,但又沒有什麼奇技,最終總是以失敗告終。蜀漢政權因為他的一意孤行,而元氣喪盡,加速走向了滅亡。

一直有人認為,劉備一直把諸葛亮當作神,我們也一直對這個神頂禮膜拜。這都是羅貫中那廝做的孽。據我看來,劉備並沒有把諸葛亮當成神,在他有生之年,諸葛亮並沒有讓他看到漢室中興。三國之中,屬蜀漢最窩囊,這是人所共知的事實。劉備的遺囑,可以看作是詭詐,這種看法成立的可能性非常大,因為三國時期,奸詐權謀橫行於世,劉備不可能學不到。當然,更可以看作是他的死馬當成活馬醫。

在他死時,他已經看到了自己國家與其他兩國是有差距的,那麼,就隨便吧!

事實上,真正高明的人,懂得“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和“量力而行”,為子孫考慮當然不是壞事,但如果能高瞻遠矚,審時度勢,在天下未合之時,何必為子孫謀?子孫自有子孫福!

曹操就是這樣的一個高明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