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永恒的劉姓江山——漢高祖遺囑(1)(3 / 3)

這一年,劉邦已六十二歲,但並沒有因為年齡而使他與鄉親們歡宴談笑的興致減少。他找來家鄉所有的人,擺下酒,放倒數口豬,宰掉數隻羊,所有花消都算在他賬上。就是當年欠下的許多酒錢,他也數倍奉還。在玩樂了十多天後,他堅持要走,鄉親們堅決不讓,他隻好又在路上搭起帳篷,痛飲三日。

中國人的鄉土觀念曆來是世界之最,一個人在外取得成績後必要榮歸故裏。當初的那位漢子項羽在滅掉秦國後,便堅持東歸,並且說出了那句流傳千古的名言:“富貴不還鄉,如衣錦夜行,誰知之者!”

正是這種根深蒂固的“還鄉”情結,使得許多做出成績的中國人回到家鄉後不僅僅是吃喝玩樂,理所當然,作為取得了天下這樣大成績的劉邦當然不僅是跟鄉親們吃喝那麼簡單了。

他先是組織了-個一百二十人的少兒合唱團,並親自寫下了“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的歌詞,在歌唱時,他擊築並親自領唱完後,突然放聲大哭,哭完畢,又跳起舞蹈。最後,傾吐了對故鄉的深情:“遊子悲故鄉。吾雖都關中,萬歲後吾魂隗猶樂思沛。”

衣錦還鄉,自然要作威作福一番,劉邦自然也不例外,他大肆報複了豐邑背叛他的積怨。本來,劉邦祖居豐邑,後來遷居沛邑。起事後,劉邦自立為沛公,領兵攻占豐邑,讓雍齒留守,雍齒卻叛歸魏國。因此,榮歸故裏時,他免除了沛邑的賦稅,卻不肯給豐邑同樣的待遇。與其說這是報複,倒不如說這是他在老家顯示他皇帝的權威。

劉邦還鄉大概是漢初政局的一個縮寫,這倒並非因為他的吃喝與炫耀,而是他的那首《大風》,從文學角度來講,這首隻有三句的歌詞足可以立足於中國文學之林。劉邦根本就不是文士的料,他能寫出《大風》,隻是在特定環境裏,他的主觀內心與客觀現實猛烈撞擊下真情滾湧下的宣泄。我們大概還記得項羽臨死前寫下的那首《垓下》,這兩首歌都是兩個武夫的非凡人生曆程行將結束時,對眼前處境的強烈體驗以及瞻念前景所生的憂患與困惑。

有人說,劉邦的《大風》是一首勝利者之歌,如果仔細品味其中的內蘊,就會發現,這首歌其實是一支勝利者的悲歌。

特別是最後一句“安得猛士兮守四方”,體現了劉邦本人對自己做了七年皇帝的一個總結,從而讓我們看到了漢初政局的諸侯造反的現實,它同時也成為劉邦不久後所立政治遺囑的思想基礎。

“猛士”是誰?就是那群諸侯王,那麼,他既然殺掉了那些諸侯王,當初為什麼要立呢?

一切事情又都該從秦始皇說起。

4、猛士都已死去

秦始皇統一天下後,在秦始皇二十六年,圍繞分封與郡縣的問題,秦帝國的大臣們展開了激烈的論爭。秦始皇最終選擇了李斯提出的郡縣製,理由是,天下之所以苦戰不休完全是因為有侯王。

劉邦在與項羽爭鬥的四年裏,也實行分封製。一個人再愚蠢,也不至於才有過的前車之鑒而看不到,劉邦之所以分封,的確是迫不得已。為了爭取與項羽對抗的力量,他隻能把一些手握重兵的人封為諸侯。在這一時期,他封了如韓信、彭越等八個異姓王。可他同時也實行郡縣製,就是在與項羽爭奪天下的同時,他已將自己的領土設置了十八個郡。

也就是說,劉邦開始並沒有分封異姓王的想法,這也成為天下大定後,他逐個誅殺異姓王的理論基礎。劉邦本就是一無賴,他既然可以不受傳統意識和規範的束縛,根據政治的需要實施分封,當然也可以不受傳統意識和規範的束縛,根據政治的需要削除諸侯。

之所以說劉邦不受傳統意識和規範的束縛,是因為他所封的王並非是按照一定規則和製度來分封,而是完全出於政策與策略的需要。確切地說,這些被封的王完全是劉邦的一件工具。“王”這個尊貴而又權威的字成了劉邦隨意的脫口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