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史記·呂後本紀》
呂後問高祖曰:陛下百歲之後,蕭相國既死,令誰代之,上曰:曹參可,其次,曰:王陵可,然少戇,陳平可以助之,陳平智有餘,然難獨任,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劉氏者,必勃也,可令為太尉。呂後複問其次。上曰:此後亦非而所知也。——《史記·高祖本紀》
劉邦所立的遺囑可謂環環相扣,百密無疏。這兩道遺囑不但是漢初政局的直接反應,也是漢朝後來發展的指示燈。人事安排的遺囑使漢朝劉氏江山得以穩固,而白馬之盟,更是讓劉姓江山延續了三百七十年。劉邦遺囑的成立,有一小部分是對秦朝曆史的反思,更大一部分是對當時形勢的總結。
1、人事安排的玄機
漢高祖十二年(前195年)四月中旬,六十二歲的劉邦躺在床上等待死神的到來。此時朝廷內外,皇宮內外氣氛很不正常。皇宮外的重臣們知道皇帝不久矣,但無計可施;經常在劉邦病榻前伺候的呂後不知夫君到底還有什麼打算,也是忐忑不安。
一天晚上,她走近劉邦,試探地詢問還有什麼遺言,劉邦不回答。她隻好以政治家的身份追問道:“您死後,丞相蕭何再掛了。誰還能承擔百官之主的重任?”
丞相一職在秦時就已經成為百官之首,他是名副其實的政府首腦。而皇帝隻不過是皇族的首腦,一個皇帝如果不是昏庸透頂,那他對丞相一職應該有著清醒的認識:丞相為皇帝服務,但卻直接管理百官,也就是政府。皇帝可以任免丞相,但不能直接指揮丞相。如果說,皇帝是一個國家的代言人,那麼,丞相就是讓這個國家運轉起來的指揮人。也就是說,皇帝不過是一個橡皮圖章,真正起作用的是丞相。
所以,一向有政治頭腦的呂後開門見山,直接把最關鍵的問題挑了出來。劉邦雖然生理已將死,但大腦仍很清醒。於是,他說出了第二道遺囑。
他回答呂後:“曹參。”
呂後又問:“之後呢?”
劉邦道:“王陵。”但隨即又補充道:“王陵這個人有些迂愚剛直,可以讓陳平幫他。陳平智慧有餘,但是難以獨當重任。所以,一定要用周勃來幫他。而周勃可以作太尉。也許外人會認為周勃缺少文才,但是客觀地說,將來安定劉氏天下的,一定是周勃。”
呂後心裏有些不高興,尤其是最後一句話,什麼叫安定劉氏天下?她又問道:“這些人都死掉,誰還能代替他們呢?”
劉邦高深莫測地回道:“我也不知道,你又何必知道呢?”
該年該月二十一日,劉邦死在長樂宮,政治家呂後秘不發喪,她把理由說給幸臣審食其聽:“朝廷元老大臣當年都與皇帝平起平坐,北麵稱臣就怏怏不快,現在要讓他們在我兒劉盈麵前俯首稱臣,心中定然更是不服,若不統統將他們誅殺滅族,天下恐難安定。”
審食其沒說好也沒說不好。但被曲周侯酈商聽說這件事後就大叫不好,他告誡審食其說:“太後要殺人,絕對不好。陳平、灌嬰在滎陽有大軍十萬,樊噲、周勃在燕、代有大軍二十萬,若聞諸將遭誅,必定連兵回攻關中。到時候,大臣內叛,諸侯外反,高祖基業就煙消雲散了。”
審食其聽罷,立時感到事態異常嚴重,不敢有絲毫耽誤,急忙進宮去找呂後彙報。呂後不愧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她能分清事情的輕重,從而改變了初衷。
於是,她按照劉邦的遺囑,在蕭何死後,任命曹參為相。之後又陸續任命王陵為右丞相,陳平為左丞相,周勃為太尉。
現在,讓我們來看一看劉邦遺囑中所提到的幾位可以重用的大臣以及他們的排名順序:曹參-王陵-陳平-周勃。
曹參,是劉邦堅定的追隨者。在對秦軍、項羽及叛軍的無數次戰鬥中,他立下了汗馬功勞。但這並非是他被劉邦看好的因素,劉邦之所以看好他,是因為此人好黃老之術,並懂得進退周旋之道。果然,曹參接任相國後,無為而治,“蕭規曹隨”。
表麵上來看,這是黃老之術和當時的漢朝政局要求的。其實,深層來講,他不能攪動呂後掌管的漢政權,因為當時的形勢是,呂後隨時都會掀起一場宮廷動亂。
曹參之後的王陵,治國能力並不強,但此人寧肯掉腦袋,也會堅持原則。使得呂後往往在一些為自己家族爭取利益的情況下碰軟釘子。呂後在這種情況下去詢問陳平,陳平是個詭計多端,並保身有術的家夥。他滿口答應呂氏的一切意見,而背地裏卻跟周勃聯係緊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