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遊加拿大安大略
遊天下
作者:雋武
9月上旬的一個周六上午,我們從底特律驅車去加拿大的安大略省旅遊。
事先當然做了不少準備和功課。首先,也是最重要的,在2個月前就開始申請獲得加拿大簽證。美國人可以免簽證進入加拿大,我們就必須先在網上向加拿大使館提出申請,然後將護照寄往紐約的加拿大領館(後來才聽說洛杉磯的加拿大領館辦理簽證更加快捷),並在網上支付每人100加元的簽證費,順利通過,於出發前半個月收到了辦妥簽證的護照。這是可以多次往返、有效期與我們的護照有效期相同的簽證。然後,查閱了有關資料,決定此次花三天時間驅車遊加拿大的安大略省的幾個地方。
霹靂角國家公園
上午9點出發,半小時後就到了底特律河上與加拿大溫莎市相連的大橋,付過橋費後徑直上橋,依次穿過橋上懸掛的美國和加拿大國旗後,到達加拿大境內。在一個類似高速公路收費站的窗口接受加拿大官員的檢查。那是一位約50多歲的警官,看了我們的護照,問了幾句就放行了,整個檢查過程大概隻有3分鍾。
在加拿大境內又行駛了大約1小時,便到了安大略省的霹靂角國家公園。它像一個楔子一樣嵌入伊利湖,而且是加拿大整個領土的最南端,有點意思。車到管理處後,必須換乘公園的電瓶車,車行約十多分鍾,再步行走過一段木製棧道,就到了湖邊。湖邊不遠處,豎了一塊呈紅白兩色、非常鮮明的“42”字樣、中間又嵌入加拿大國旗中紅楓葉的標示牌,這就是北緯42度線穿過之處,並標明此地與歐洲的羅馬和巴塞羅那處於同一緯度。
我們來到湖灘邊,瞭望伊利湖的景色。雖然伊利湖在北美五大湖中算比較小的,依然一望無際,湖中也無船隻來往,隻有一些鷗鳥掠過湖麵。呈尖角形的一塊陸地把湖水分為兩邊,湖麵上在刮西風,就像湖水在由西向東流一樣,隻見西邊湖水隨風拍岸,激起陣陣浪花,東邊湖水則很平靜。用相機的千分之一秒快門拍了兩張水花,倒有一些水珠被固定在畫麵裏。如果時間充裕,這裏還可以劃船、觀鳥,但我們想趕往尼亞加拉瀑布,隻是拍了幾張照片,看看景色就離開了。
接著,我們又驅車360km,趕往尼亞加拉瀑布城。途中看到的景色與美國相似,隻是路標與美國稍有不同。令人匪夷所思的是,雖然加拿大至今還是英聯邦國家,但居然不像美國一樣保留以英裏標示距離而改用千米,這當然讓我們更容易估計路程的長短。加拿大高速公路的路麵質量似乎比美國好,但限速每小時100km,比美國還低一些。大概由於人口密度明顯較低的緣故吧,高速公路上有時要過幾十千米才有一個出口。這裏是加拿大的平原地帶,視野開闊,一馬平川,能看見大片農地,但全部是旱地,玉米等作物長勢很好,可見這裏恐怕是加拿大的糧倉之一。在剛離開霹靂角公園半島的一段路程裏,矗立著不少發電用的高大風機,但深入內陸就漸無蹤影了。我們在中途稍停吃午飯,所以到尼亞加拉瀑布城已經是下午4點多了。
尼亞加拉瀑布城
五年前,我們曾到美國紐約州,在美國和加拿大交界處看過世界八大奇跡之一的尼亞加拉瀑布,也曾坐船近距離體驗了兩個瀑布的激流飛濺。當時就聽說到加拿大看瀑布全景才過癮,所以早就心向往之。我們在尼亞加拉瀑布城市區的一家旅館停車處停放了車(停車費10加元),馬上去長廊觀看瀑布的日景。
離瀑布還有一段距離,已經聽得水聲大作,並能看到瀑布激起的水霧。因為加拿大的尼亞加拉瀑布城在麵向瀑布的一邊修築了觀景長廊,可以沿著長廊邊漫步,從各個不同角度看兩個大瀑布。在這裏看瀑布,猶如麵臨一條大峽穀,對麵是激流直下的瀑布,這裏的長廊也位於一段高達50m的峭壁之上。
這兩個瀑布的水均來自連接伊利湖和安大略湖的尼亞加拉河,它又是分隔美國紐約州和加拿大安大略省的界河,在流經寬約350m的美國公羊島時突然跌入斷崖,並一分為二,形成兩個瀑布。在東側美國境內的為大體呈一字形的小瀑布,占總水量的6%,河水呈藍色,瀑布寬260m,落差21~34m不等(由於下方河岸高低不平),人們把它叫做美國瀑布。西側為馬蹄形的大瀑布,也稱為加拿大瀑布,橫跨美、加兩國,占總水量的94%,河水呈青色,寬670m,落差57m。加拿大瀑布大概由於水量太大的緣故,在中部激起一大片高達近百米的水霧,即使抵近觀察,也難以窺其全貌,總有一段為水霧遮擋。可惜當時太陽正被大片雲層擋住,否則肯定可以看到美麗的彩虹了。在美國一邊的陸地看瀑布,隻能看到一小部分,必須乘船駛到兩個瀑布附近,才能一睹真容。而在加拿大,由於長廊高度高出瀑布瀉下處的陸地,幾乎是居高臨下,因此,可以一覽無餘,與在船上自下而上觀看,完全是兩種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