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的人物個性都極其複雜,如秦始皇、李斯、呂不韋……個個都心懷鬼胎,一個比一個更狡猾、更聰明,他們的個性幾乎都存在著典型的兩麵性,如秦始皇既是一個剛毅果斷、霸氣衝天的皇帝,又是一個貪生怕死、輕信小人的人。呂不韋既光明磊落、胸懷壯誌,又陰謀詭譎、老謀深算。李斯既是憂國奉公、中流擊楫的宰相,又是忌才妒能、屈節辱命的小人。趙姬既是一個含辛茹苦的偉大母性,又是一個水性楊花的風流太後。趙高既是一個隱忍負重、複國雪恨的壯士,又是一個陰險狠毒、手段殘忍之徒。這就揭示了一條真理,複雜的曆史往往產生複雜的人性,複雜的人性又往往能映襯曆史的複雜性,這是辯證的統一。本書重點描述他們人性的兩重性及轉化,通過他們複雜的人性更深刻地揭示中國這段曆史的尖銳。
第一,秦始皇是一位有雄才大略、男性魅力四射的皇帝。
前已述及,秦始皇對中國最大的功勞不僅是統一了中國,更重要的是開創了中央集權,從而使中國保持了幾千年的大國局麵。也許有人會說,中國當時已具備了統一的條件,即使沒有秦始皇,別的人也同樣可以。其實不然,如果沒有秦始皇,中國一統六國的時間可能還要後延,甚至還有可能出現長期三國鼎立的局麵。
秦始皇贏政是我國最有大帝氣質的君王,他的大氣表現在他的霸氣、他的高瞻遠矚及剛毅果斷,所以他是中華民族大帝氣質的典型。
他的謀略符合曆史的潮流,春秋戰國時期,由於諸侯割據,戰爭頻繁,給人民帶來了極大的痛苦。人民需要安寧,中國需要統一,秦始皇統一六國的願望,正是代表了人民的願望。所以他的戰略是進步的,他及時地把握了這一曆史機遇,正表明了他的非凡氣魄。
在尖銳的鬥爭麵前,他剛毅果晰、不畏人言而采納了李斯廢除分封製、實施郡縣製的主張;他用人不疑,關鍵時候,他敢舉傾國的兵力交給王翦去征滅強楚:他發現了韓非的法家理論,不惜以武力去向韓國索人;他不計較尉繚對他的挖苦,而拜他為國尉;他還善於改過,李斯的《諫逐客書》使他迅速糾正了排外的錯誤。他的大帝氣質可以說不勝枚舉。
霸氣,是秦始皇的典型個性,本書突出寫他的這一氣質,這是帝王之氣不可少的。他想超五帝越三皇的霸氣成就了他的大業,卻又因霸氣而形成的獨裁,使他陷於專製、專橫,終於走向極端而使朝政毀於一旦。
可見,事物總是這樣,呈現著兩麵。
秦始皇又是一個個性極其內向的人,這和他童年蒙受的苦難有密切的關係,在他沒有實權的十年裏,他能隱忍韜晦,蓄積力量,然後出其不意地把嫪大及呂不韋的勢力一網打盡,為他一統天下掃清了障礙。然而正由於他的這種高度內向、高度暴戾的個性使他走向了極端化,而且愈演愈烈。首先,隨著權力的高度集中,使他的專製主義達到了頂峰。尤其從權力的專製走向了思想的專製。由於畏懼曆史,而試圖消滅曆史,從而導致了焚書坑儒的惡果。其實,愈怕曆史的人,愈難逃曆史的懲罰,因為曆史是一麵鏡子。在沒有民族危機和權力危機時,根本就沒有必要進行恩想專製。結果不但使戰國以來的百家爭鳴、百花齊放陷入黑暗,而且開了中國思想禁錮及文字獄的惡風。繼之,由於法製的極端化,而實行酷刑苛政,導致秦朝統治極端暴政化,終因不施仁政,而失了人心。又由於享樂的極端化,而大修阿房宮;貪生怕死,幾次巡回去海邊求仙問藥;還大修皇陵而橫征暴斂,導致人民敢怒不敢言。任何一個朝代,隻要到了人民敢怒不敢言的程度,就意味著這個朝代末日將至,結果終於爆發了農民起義。
秦始皇的失敗在於他不善於應用辯證法,終因思想極端導致行為極端,而走向了曆史的反麵,從而引來了王朝的短命。
怎樣評價秦始皇?
秦始皇無論功與過對中國曆史都產生了幾千年的影響。所以對這位皇帝的評價決不能簡單的認為他是一個暴君,恰恰相反,他是一位英明的皇帝。他的功與過隻應是三七開,他統一中國,開創中央集權,統一中國文字、貨幣、度量衡……都使他無愧為千古一帝的稱號。所以對秦始皇的評價,首先應該肯定他的功勞,他的偉大和他的貢獻。
本書是從正麵展示秦始皇的雄才大略,謳歌他的偉大,同時也對他的極端化,以及殘暴戾厲的人性作了無情的鞭撻,從而讓人們從曆史吸取教訓。
秦始皇失敗的教訓何在?
秦始皇以血流成河、屍骨成山的代價換來的一統江山,僅十五年便完了,實在令天下震驚。分析之,其教訓主要有:
一,後繼無人。
秦始皇忽略了培養接班人這一重大的問題。而是過分自負,過分相信自己的能力,所以一旦有不測,整個國家便很快完了。假如他早立扶蘇為太子,早培養好繼承人,那麼是不可能出現這樣悲慘結局的。一句話,秦始皇忘記了“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這個根本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