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8章 意誌品質:擁有堅韌的毅力比擁有才能更重要 (4)(2 / 3)

研究人員還發現,決定樂觀的一個重要指標是希望,即不管是什麼目標,充分相信自己具有實現目標的能力和辦法。希望不僅能減輕痛苦,而且對一個人的學習、工作、生活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並且使你在各個方麵占據更大的優勢。樂觀讓處於困境中的人避免產生消極、軟弱、沮喪的心情,樂觀和自信一樣使我們更為順利地走過人生的旅途。

自信心足、樂觀程度高的人通常會有以下一些特征:能夠自我激勵,能夠尋找各種辦法達到目標,遇到困難時能夠自我安慰,能夠靈活變通,將艱巨的任務分解為容易應付的小部分加以解決。

每一次失敗或挫折,都是對人樂觀性的考驗。樂觀的人能從自己之外找到失敗的原因,從而改進方法,繼續嚐試;而悲觀的人難以承受一次又一次的打擊,變得消極、憂鬱、沮喪。

人的樂觀程度在一定的程度上會受其先天因素的影響,但這種天性是可以變化的。樂觀和自信可以鍛煉出來;同樣,悲觀和失望也可以在性格惡劣的環境中產生。

心理學家認為,這些心理素質都建立在個人的自我效能意識的基礎上。有自我效能意識的人自信可以掌握自己的命運,能夠應付未來的挑戰,必定能夠成功。他們跌倒了可以很快就爬起來,遇到事情總是著眼於如何處理,而不是一味擔心。他們的每一次成功都會增強自己的自我效能意識,使他們更加喜歡冒險和麵對新的挑戰,由此產生一個良性循環。由此可見,隻有樂觀自信的人,才能使自己的聰明才智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來。因此,為了追求卓越,一定要培養樂觀自信的心理品質。

改變思考方式,努力提高抵禦挫折的能力

美國暢銷書作家朱迪斯·布裏莉絲曾著有《當上帝說不的時候》一書。根據書中的敘述,她的不幸遭遇可以說是巨大的,我們很多人的挫折和坎坷與之相比,可能是不值一提的;然而,她卻能從痛苦的沼澤中站起來,成為多部暢銷書作家,美國家喻戶曉的演講家。書中講述了朱迪斯·布裏莉絲所有的不幸遭遇和苦難,以及她麵對非常人所能承受的天災人禍時的心態和感悟。

該書在美國出版後,引起巨大的反響,書中的積極、進取、樂觀、豁達和平和的理念,對挫折和不幸的正確認識,感動了很多美國人,也改變了美國人,十幾年暢銷不衰,成為了美國現代版的《聖經》,是苦難人走出陰霾的魔杖,是失落者重新振作的良方。

作者說:

“當上帝說不的時候,也就是在給你機遇;當我們遇到不幸和苦難時,成功就在它們的身後。”

“我們每一個人,都有潛在的偉大。這種偉大,不在於我們能否名垂千古,也不在於能否富甲四方,更不在於能否飛黃騰達,而是在於我們能否改變自己的命運。”

“我們和那些值得我們羨慕的成功人士沒有什麼區別,甚至比他們更具備成功的條件和機遇。然而他們卻成功了,我們變得平凡甚至是平庸了。原因很簡單,在同樣的苦難中,我們沉迷於追問陷入苦難的原因,他們執著於尋找解決苦難的辦法;在同樣的挫折中,我們否定了自己,也就斷送了自己,與挫折給我們帶來的機遇擦肩而過。他們肯定了自己,也就成就了自己,找到了本來就沒有走遠的上帝。”

“與我們心目中的英雄相比,在人生不幸之中,我們缺乏的是一種堅信。來源於內在的力量是無比巨大堅不可摧的,這種力量不但幫助我們戰勝不幸,而且還能把不幸變成我們發現機遇的台階。”

作者用她的親身經曆告訴我們,我們根本沒有必要在乎自己遇到了什麼,而是要明白自己想要得到什麼。

我們應該無視生活對我們的安排,把焦點放在未來,自己去把握、去掌控自己的命運。不要說自己做不到;而是要問自己做了沒有,做得對不對。

若想使春天的幼苗不被寒風刮折、吹死,就得擁有抵禦寒風的措施。相對於幹事業而言,要想在無數次挫折中取得成功,唯一有效的辦法就是通過努力提高自己抵禦挫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