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克朗凱特被弗雷德叫到辦公室。弗雷德很生氣地說:“克朗凱特,你的文章糟糕極了,根本就不像一篇采訪稿件。該問的沒問,該寫的沒寫,你甚至連被采訪者是幹什麼的都沒弄清。克朗凱特,你應該記住,如果有什麼事情值得去做,就得把它做好。”
無效率的忙碌是對時間的一種浪費——這句話成了克朗凱特的座右銘,一直鞭策了他幾十年。正是因為這句話,克朗凱特才改變的做事態度,特別注重效率,並最終取得了傑出的成就。
我們往往有無數忙碌的借口,但是看看我們的周圍那些每天勤勤懇懇的人們,有多少是最終成功的人士呢?我們中的大多數都是在用忙碌打發時間,而並非用心在工作,勤勤懇懇做的都是無用功。而隻有那些注重效益,拒絕瞎忙的人,才能取得驕人的成就。
美國著名的管理學者杜拉克在一家銀行當顧問時,發現這家銀行的總裁是很善於管理時間的人——他有著極強的時間觀念,非常注重自己的工作效率。他對所有無意義的事情有意忽略;不追求完美,但追求辦事效果;對那些不重要的事情堅決說“不”。
杜拉克每月都要同這位總裁談一次話,談話中發現,總裁每次總是和他談1小時30分鍾。而每次晤談,總裁事先都有充分的準備,所談內容每次僅局限為一個題目,每當談話時間進行到1小時20分鍾時,總裁總是這樣對他說:“杜拉克先生,我看我們該做個結論了,也該決定下一次談什麼題目了。”1小時30分鍾一到,他馬上就站起來握手告別。
據說當這位銀行總裁思考問題時,不允許有任何電話來幹擾他,隻有美國總統和他的夫人例外。而美國總統很少來電話,他的夫人則深知他的脾氣,從來不幹擾他。當思考問題過後,他才會集中精神來接電話和接待訪客。
有關專家指出,浪費時間的內在因素包括危機應付、計劃欠妥、貪求過多、事必躬親、條理不清、欠缺自律、無力拒絕、做事拖延、沒有預約就去拜訪等。這些內在因素都是人為的因素,而人為的因素絕大多數是取決於他的心態和習慣。因此,解決之道就是讓自己培養更積極心態、養成良好習慣。聰明的人懂得,為了避免浪費時間,就要學習做你自己,做到自律、自控、自覺,唯有自律、自控、自覺,以誠實負責的心態來麵對自己,你的工作在未來才會更有效率。
浪費時間的外部因素,包括電話幹擾、不速之客、用人不當、社交閑談、權責混淆、溝通不良、進度失控、資料不全、會議耽擱、文件複雜、工作擱置、安排旅行等。比如,我們去銀行辦事,卻發現銀行人很多,我們不得不排隊等候,結果浪費了我們大量的時間。對於聰明人來說,隻要計劃得當,應對有法,這些外部因素也是可以努力消除的。
總之,當你不知道自己為什麼忙碌的時候,你的時間的投資多半是沒有收效的。正是對於時間利用的明確,才能讓你將每一寸光陰用於必要的地方。因此,把浪費的時間找回了,關鍵是你需要清楚自己需要做的是什麼,以及在什麼時間段需要做什麼,讓每一秒都被有計劃地利用。
做事要追求速度,更要注重質量
舉重者練習舉重之初,通常是先從他們舉得動的重量開始,經過一段時間後,才慢慢地增加重量。優良的拳擊教練,都是為他的拳師先安排較易對付的對手,而後逐漸地使他和較強的對手交鋒。我們可以把這一原則應用到每一地方,這個原則就是先從一個易於成功的“對象”開始,逐漸推展到較為困難的工作。
成功人士大多信奉“欲速則不達”的原則,懂得幹什麼事都要循序漸進。對於從政者來說,不能不顧客觀條件地限製,盲目地強求速成的“政績”;對於學習者來說,要注意打好基礎,循序漸進,以免“貪多嚼不爛”,反而影響學習效果。
巴甫洛夫臨終時,有人要他指導學生如何成功。他說:“熱誠和循序漸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