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品德修養:品格比天資更能決定人的一生 (3)(3 / 3)

第二,從“改”做起,從“受”做起

一個人要增加修養,先要從“改”做起,從“受”做起,從自我要求做起。怎樣“改”,怎樣“受”呢?

首先,要改言、改性、改心。語言是人與人之間溝通的橋梁。如果我們說話不得當,或是說話沒有藝術,就不容易得到別人的好感。在性格上如果習氣很重,惡性不除,壞心不改,心裏頭的貪瞋、愚癡、邪見、嫉妒、傲慢不改,就不容易在道德、修養上有所增長。所以,要不斷地改,要改言、改性、改心,才會不斷地進步。

其次,要受教、受氣、受苦。在人生的旅途上,為什麼有的人能不斷地進步,有的人則不進反退?原因是他不能接受。就像學生讀書一樣,有的人容易進步,因為他能接受;有的人不會進步,因為他一直在排拒。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要能受教,受教就是把東西吸收到我心中,然後消化成為自己的思想。

我們不但要受教,而且還要受氣,一個人如果隻能接受人家的讚美,是不能增加自己的力量,還要能接受別人批評、指導,乃至傷害,能受氣、受苦,才會有進步。

此外,要敢說、敢當、敢做。有些人不敢表達自己,有意見不敢在大眾麵前發表,隻在私下議論紛紛,遇事也不敢做、不敢承當。不敢擔當就不能負責,不能負責就無法獲得別人的信任。所以隻要是善事、好事,我們就應該要敢說、敢做、敢當。

最後,要思想、思考、思慮。無論什麼事情都必須三思而後行。思想是智能,凡事經過深思熟慮後再去做,必能事半功倍。

第三,不斷完善自己的信念、價值觀和世界觀

素質修養的提升肯定來自日積月累的修煉,就是一個人的信念、價值觀、世界觀的不斷完善。我們的價值觀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是被動地回應外部世界的時候產生和形成的。由於每個人對同一個事件的反應都不同,所以每個人的世界觀都不相同。有些人是消極地理解外界,就形成了消極的信念和價值觀。有的人是積極的理解世界,就形成了積極的價值觀。

要提升自己的素質修養,就要不斷地學習,學習包括向書本學習,向別人學習,向自己學習。

向書本學習就是要看書。現在市麵上流行的書很多,不要去看那些消極頹廢的東西,要多看積極向上的書;不要去看那些純粹說教的書,要看那些從人的本性分析問題的書。比如說,有些書,包括我們小時候的一些道德教育書,隻會簡單地告訴你,你應該這樣,因為這是道德的需要。你不應該那樣,因為違犯了道德標準。這樣的書是沒有說服力的。一定要看一些從人本身需要出發去分析問題的書。這些書看問題很客觀,很中性化,不會逼你去接受某些觀點,而是一切從你自己的需要出發,因此你容易接受。

向別人學習,多觀察自己周圍會處理事情的人,看他們碰到問題他們會怎麼做。多和自己敬佩的人交流。

向自己學習,就經常反省自己的思想行為。內省是一個人修煉最重要的方麵。修煉並不是要你刻意地去壓抑自己,而是要你清醒的認識自己,自己得到想要什麼,想幹什麼,想成為什麼樣的人,經常和自己的內心深處說說話,了解自己的需要。

個人的修養要從生活中的一點一滴中去培養。修煉和自律並不是粗暴地禁止自己的一些行為,而是自己從內心知道,什麼是該做的,什麼是不能做的,隻有自己弄清楚了,自己說服了自己,那麼修煉和自律就來得自然而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