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我,你會幹什麼?”這個問題是通向成功的墊腳石。通過詢問這一問題,你不僅會得到創造性建議,而且人們會認為你是事業生涯注定會發跡的那種人。
為了更好地向身邊的人學習,除了完善傾聽的技巧外,還要學會提問。在你說話的時候,你不可能學得太多。要養成自省的習慣:“我能從這人身上學到什麼嗎?”尋找人們喜歡談論的東西,然後就有興趣的地方提問。這種習慣會使你從兩方麵獲益:你提些聰明的問題會讓人感到高興,同時你自己也學到很多東西。
常言說,留心處處皆學問。生活中,工作中,我們身邊能力強的人有很多,他們的言行舉止都是我們所應該注意觀察和學習的。香港著名富豪李嘉誠就非常注意培養他的兒子觀察學習別人的說話藝術及做事技巧。每當有重要的會議,會見重要的客人,處理公司的一些重大問題時,他總是讓他的兒子們在一旁觀察,傾聽,領會。也正是因為他對兒子的悉心培養,才使得他的兩個兒子在今天的商界都大有成就。平常裏,我們觀察學習他人的機會有很多,親自鍛煉的機會也有很多。隻要處處留心,認真觀察學習,就能提高我們的各種能力。善從師,而不強為人師,這就需求我們在為人處世時要虛心向別人請教,以提高和完善自己,為成功打下良好的基礎。
很多知識和技能要靠我們在實踐中邊學邊摸索
要成為一個成功的人,對知識的要求是無限的。可是,那許許多多的知識,不可能一朝一夕就可以裝到一個人的頭腦裏,變成他自己的東西。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要注重知識的積累。古往今來的許多重要著作,都是其作者積累了大量的知識後的結晶,這充分說明了知識的重要性:《資本論》這部偉大的著作是馬克思40多年知識積累的心血,這本書中的許多資料,攝取於1500多種書籍。他在閱讀這些書籍時寫的筆記,包括手稿、摘錄、提綱、劄記等文,至少有100多本。他平時就十分注意積累和觀察,致使他的頭腦裏裝下了“多得令人難以相信的曆史及自然科學的事實和科學理論”。
許多教育學家指出:現代社會的發展對“學會學習”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未來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怎樣學習的人。這是很有道理的。
為了追求卓越,現代人一定要認識到:其實,學校裏學的東西是十分有限的。生活中需要的相當多的知識和技能,課本上都沒有,老師也沒有教給我們,這些東西完全要靠我們在實踐中邊學邊摸索。
可以說,如果我們畢業成年後不繼續學習,我們就無法取得生活需要的知識,無法使自己適應急速變化的時代,我們不僅不能搞好本職工作,反而有被時代淘汰的危險。
有些人走出校門後,往往不再重視學習,似乎頭腦裏麵裝下的東西已經夠多了,再學會脹破腦袋。
殊不知,學校裏學到的隻是一些基礎知識,數量也十分有限,離實際需要還差得很遠。
特別是在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我們隻有以更大的熱情堅持廣泛地學習,才能使自己豐富和深刻起來,才能不斷地提高自己的整體素質,更好地投身到工作和事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