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理想追求:成功的道路是由得體的目標鋪成的 (5)(2 / 3)

你也許會說你對自己的人生感到滿意(或者你真的這麼想),但是如果你沒有成長、不追求挑戰、不敢冒險,就很難想象你可以真的感到滿足。在你內心深處,一定有一個角落呐喊著:“我需要更多、更新、更好的事物,它或許被層層的失敗、貶損、侮辱、拒絕和消極的想法所覆蓋,但這種希望自己進步的渴求一定在我心中。”

相反的,一個勇敢前進、不斷接觸、追求、學習新事物的人,即使他目前尚未達到目標、或成就不大,但是他一定對自己的人生非常滿意,因為他的人生有方向、有情感、有成長。這使他覺得滿足而有收獲,每一天都過得很有意義。

你也許會問:“我們不是不應該自滿嗎?”

當然不是!我們可以對“我是誰”感到自滿——滿意自己的價值觀及尊嚴,滿意自己的優點、能力以及衝勁;但是我們不應該對自己現有的成就感到滿足而自滿地說:“這樣就夠了,這就是我所能成為的、擁有的、做到的,我已經達到極限了。”有這種狹隘想法的人,無疑是在自我局限,阻礙了自己的潛能,也限製了自己的發展。

對自己這個個體以及自己周圍的環境感到滿意是一回事,但對自己與生俱來使命的追求感到滿意,又是另一回事。前者使我們心靈平靜,後者卻帶來停滯、失望與不滿。為了追求卓越,千萬不要生活在過去的榮耀之中!

19世紀英國政治家,曆任四屆英國首相的格萊斯頓在70歲時還學新的語言;俾斯麥死時83歲,但他最偉大的工作是他70歲以後才完成的;16世紀意大利的畫家提善,一直作畫到99歲去世時為止;歌德是在他83歲去世的前幾年才完成《浮士德》的;天文學家拉布蘭在79歲去世時說:“我們知道的是無,我們不知道的是無限的。”……

讓自己成長,不斷成長,不論是精神或職業上,或是人際關係上。以過去偉大的人當模範。牛頓說:“如果我看得比其他人遠,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著名律師威廉斯指出:“我認為,‘成功’或者‘勝利’這個詞的定義,是最大限度地發揮你的能力——包括你的體力、智力以及精神和感情的力量,而不論你做的是什麼事情。如果做到了這一點,你就可以感到滿足,我認為你便是個成功者了。”

如果說成功就是把能力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來,那麼,成功是沒有止境的,成功後你就不會停留在頂端,像快樂的機器人那樣行動,而是在成功之後取得更大的成功。

愛因斯坦說:“如果有誰自己標榜為真理和知識的裁判官,他就會被神的笑聲所覆滅。即使你已經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也絕不能自滿。千萬不要生活在過去的榮耀之中,成功不是人生停留的歸宿,也不允許昨天的成功影響今天的工作。生活在不斷地奔跑,在不斷地超越自己的事業,而不在於成功目的的實現。”

要知道,安於現狀、淺嚐輒止、不思進取的人永遠不可能做出什麼大的成績。隻有擁有不斷進取的習慣,擁有足夠堅強的意誌、心懷崇高目標、不停地超越自我、拓寬思路、擴充知識、敞開生活之門、希望比周圍的人走得更遠的人,才有可能成就大業。

把未雨綢繆、把居安思危當做自己的座右銘

動物學家們在做青蛙與蜥蜴的比較實驗時發現:青蛙在捕食時,四平八穩、目不斜視、呆若木雞,直到有小蟲子自動飛到它的嘴邊時,才猛地伸出舌頭,粘住飛蟲吃下去。之後,它又開始那目不斜視的等待。看得出來,青蛙是在“等飯吃”。而蜥蜴則完全不同,它們整天奔忙在私人住宅區、老式辦公樓、蓄水池邊等地方,四處遊蕩搜尋獵物。一旦發現目標,它們就會狂奔猛追,直到吃到嘴裏為止。吃完後,它們在稍作休息、喝口水後,就整裝待發,又去“找飯吃”了。

我們不妨將青蛙和蜥蜴的捕食方法當做兩種不同的處世態度來看。青蛙的捕食方法當然也有可能吃飽,但它的缺陷是對外界的依賴性很高。當蚊子比較多的時候,它可以原地不動地守在一處就能吃得大腹便便,但一旦池塘幹了,青蛙也就消失了;而蜥蜴依然活躍在池塘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