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研究表明,在兩個人聰明才智大體相同時,成就動機高的人比成就動機低的人在活動中成功的可能性一般都要高。成就動機高的人在活動中要求高標準,並且盡力把工作做好。在學習上,成就動機高的學生可能會取得好的學習成績;在事業上,成就動機高的工作人員可能取得優異的工作成績。
一個人的成就動機水平決定著目標的選擇和實現目標所采取的策略,決定著他是追求極高的目標而不怕冒險,還是墨守成規、穩妥至上。高成就動機者往往喜愛捕捉大目標,放棄一些小目標,一旦麵臨真正值得追求的目標,他們會無所畏懼、勇於冒險。在競爭的情況下,高成就動機者也會有出色表現,他們的毅力比低成就動機的人來得更長久。
有關學者曾針對成就動機與人生績效的關係,做過一項調查。他們對一群普通人進行了25年的跟蹤,結果發現:沒有成就動機的人,處於社會的最底層;成就動機一般的人,成為藍領;成就動機很強的人,成為白領,屬於專業人士;而成就動機特別強、不達目的不罷休的人,更多地成為社會的精英、各行的領袖。
當然,因為人的價值觀、世界觀不同,所以每個人對成績的認同標準就會不同,與之相伴而生的成就感也就各不相同了。比如,從事同樣工作、各方麵待遇都基本相同的兩個人,就有可能一個有成就感,而另一個卻不以為然;同樣,兩個成就完全不同的人,也可能因為價值觀、世界觀的不同,而造成有成就的人絲毫感覺不到成就感,而沒什麼成就的倒蠻有成就感。但是無論如何,每個人所擁有的成就動機,都會成為他的事業的強大動力。
成功者的成就動機,有一些是來自於對成功者的豔羨與模仿。不滿足是向上的車輪,渴望達到更高的成就和境界,是成就動機產生的根源之一。另外,還有許多成就動機來自於現實生活的刺激,是在外力的作用下產生的,而且往往不是正麵鼓勵型的。刺激的發出者經常讓承受者感到屈辱、痛苦。這種刺激經常在被刺激者心中激起一種強烈的憤怒、憤恨與反抗精神,從而使他們做出一些“超常規”的行動,煥發起“超常規”的能力。
麥克裏蘭指出:成功者往往有必勝的決心,有強烈的成功欲望。成功的欲望源自於你對財富的渴望,對家庭的責任,對自我價值實現的追求。
胸懷大誌,保持對生活的激情
一位哲人指出:我們從來沒有聽說過有什麼懶惰閑散、好逸惡勞的人曾經取得多大的成就。隻有那些在達到目標過程中麵對阻礙全力拚搏的人,才有可能達到成功的巔峰,才有可能走到時代的前列。對於那些從來不嚐試著接受新的挑戰、那些不願去從事那些對自己最有利的艱辛繁重的工作的人來說,是永遠不可能有太大成就的。
絕大多數胸無大誌的人之所以失敗,是因為他們太懶惰了,因而根本不可能取得成功。他們不願意從事含辛茹苦地工作,不願意付出代價,不願意做出必要的努力。身體上的懶惰懈怠、精神上的彷徨冷漠、對一切就都放任自流的傾向、總想回避挑戰,而過一種一勞永逸的生活的心理,所有這一切就是使那麼多人默默無聞、無所成就的重要原因。
有一天,尼爾去拜訪畢業多年未見的老師。老師見了尼爾很高興,就詢問他的近況。
這一問,引發了尼爾一肚子的委屈。尼爾說:“我對現在做的工作一點都不喜歡,和我學的專業也不相符,整天無所事事,工資也很低,隻能維持基本的生活。”
老師吃驚地問:“你的工資如此低,怎麼還無所事事呢?”
“我沒有什麼事情可做,又找不到更好的發展機會。”尼爾無可奈何地說。
“其實並沒有人束縛你,你不過是被自己的思想抑製住了。明明知道自己不適合現在的位置,為什麼不去再多學習其他的知識,找機會自己跳出去呢?”老師勸告尼爾。
尼爾沉默了一會說:“我運氣不好,什麼樣的好運都不會降臨到我頭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