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我國國際物流基礎設施建設滯後
新世紀以來,我國經濟迅猛發展,物流基礎設施已得到很大發展,然而相較於韓國,還是顯得落後。這也成為阻礙中韓國際物流發展的因素之一。目前,我國運輸網絡密度為1344.48公裏/萬平方公裏。與歐美發達國家相比,運輸網絡發展嚴重滯後,美國這一數據為6869.3,德國這一數據為14680.4。與韓國相比,韓國這一數據為4934.38公裏/萬平方公裏。這一係列的數據,還未考慮人口因素。由此可見在發展中韓國際物流中,中國與韓國在物流基礎設施建設方麵還存在著較大的差距。我國要著力發展與韓國的貿易關係,就必須要加快提升國際物流基礎設施建設。雖然自2010年以來,我國著力於發展海運,然而很多貨物都必須要通過國內運輸網絡才能到達港口,國內基礎設施建設的滯後,不利於中韓國際物流發展。
(三)我國國際物流技術裝備水平低
目前,我國國際物流運輸方式很多,已發展了“海、陸、空”立體運輸網絡。然而在裝備標準等方麵還與韓國存在著較大差距,如裝備標準不統一、信息管理水平不高等,造成不同運輸方式無法得到有效銜接。據商務部數據顯示,中韓兩國貿易往來海運占到了80%以上。在貨物的貿易往來中,往往需要從不同的地方通過公路運輸、鐵路運輸、航空運輸、水路運輸到達威海、天津、上海等港口,再通過海運出口到韓國仁川、光陽等港口。在此過程中,至少需要轉換一次運輸方式,由於采用散裝、或標準不統一的集裝箱,延緩了機械化、自動化水平的提升,大幅度降低了裝卸效率,延長了國際物流時間。據《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2014年統計數據顯示,目前我國物流企業中使用機械化、自動化裝卸設備的不足20%,使用集裝箱設備的物流企業不足30%。而韓國物流企業機械化、自動化程度較高,達到80%左右,且裝備標準統一,裝卸效率較高,貨物損失率較低。正是由於中韓兩國物流技術裝備水平上存在著較大差距,造成貨物在我國的運輸過程中,需要多次裝卸方能到達港口,既造成了資源的浪費、貨物損耗量的增加,也延長了貨運時間,無法適應中韓國際物流的發展。
(四)我國第三方物流發展滯後,無法有效銜接中韓國際物流
當前,我國第三方物流企業發展滯後,無法有效銜接中韓國際物流,造成物流效率、服務質量總體水平不高。隨著我國與韓國貿易往來密切,本土的物流企業紛紛與韓國物流企業達成戰略合作夥伴關係,如中遠洋公司等。這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中韓國際物流的發展。然而,這隻是本土少部分擁有著絕對實力的物流企業,而大多中小物流企業仍舊停留於傳統的發展模式。與韓國相比,我國第三方物流發展嚴重滯後,具體表現於:一方麵,受長期計劃經濟的影響,目前我國很多商貿類企業仍舊保留著自有物流中心,缺乏現代物流管理理念,造成物流服務水平不高、效率較低。目前我國商貿類企業中擁有自有物流中心的比例達到六成左右。由此,造成物流市場需求不足,這也嚴重阻礙了第三方物流企業的發展。另一方麵,我國第三方物流企業總體數量龐大,多達70萬家。然而真正能承擔起國際物流、提升全球服務的物流企業少之又少。大多數第三方物流企業均屬於中小企業,占到我國物流企業的八成以上。因其規模小、技術設備落後、缺乏專業人才、物流管理理念陳舊等特點,隻能提供簡單的運輸、倉儲服務,難以為客戶拓展物流功能,無法與國際物流進行有效銜接。而韓國第三方物流企業近幾年來得到蓬勃的發展,物流行業經過整合、重組,整體實力雄厚。且韓國的商貿類企業均需要依靠第三方物流企業進行貨物的周轉、倉儲,也為第三方物流企業提供了發展的平台。同時,韓國物流企業中采用信息係統運作的達到了64%,對物流服務進行了拓展,能夠適應現代國際物流發展,提供高效優質的物流服務。例如韓國國際物流已有效地利用IT技術,如物流電子數據交換EDI、供應鏈管理SCM等。與韓國相比,我國第三方物流企業信息化程度不高。據中國物流信息中心調查數據顯示,目前我國物流企業采用信息係統的僅為18.3%。也就更談不上與中韓國際物流的無縫接軌,嚴重影響了國際物流效率。
三、中國在中韓國際物流發展中的模式選擇
(一)改變原產地模式,變“中國製造”為“韓國製造”
當前,中國已成為全球重要的製造中心,“Made in China”的貨物遍布於全球。借助於中國的勞動力優勢,已成為全球重要的“加工廠”,如鞋、玩具、服裝等,在全球的銷量中占據很大的比重。然而,我國在發展“Made in China”進程中,也麵臨著諸多製約因素:如我國勞動紅利2012年開始逐漸消失;國內低附加值加工企業之間的競爭異常激烈;東南亞一些國家的效仿,有逐步取代中國加工廠的趨勢,如巴基斯坦等;在全球激烈的競爭格局下,國內企業還常遭遇國外變相的出口額度等貿易壁壘。長期以往,我國作為全球重要“加工廠”的地位將不複存在,也並不利於“Made in China”的持續發展。由此,國內的出口企業應改變思維模式,拓展銷路。借助於中韓兩國陸海聯運協定的簽署,以及2015年即將正式簽署的FTA(中韓自由貿易協定),變“中國製造”為“韓國製造”,改變貨物原產地的模式。目前,韓國具有著便利的物流條件以及其他有利因素,將有助於國內出口企業實現打響品牌、遠銷全球的戰略。一方麵,韓國與中國近在咫尺,山東省威海距韓國最近,僅93海裏。自兩國陸海聯運協定簽署以來,雙方大力發展港口航線與協作關係,為原產地模式的改變奠定了物流基礎。另一方麵,韓國產品在國際上享有較高的信譽,且韓國釜山、光陽港有著便利的物流條件,便於貨物遠銷全球。由此,尤其是韓國在釜山等地建有保稅加工區,可以鼓勵我國有實力的紡織、輕工業企業到此處租用廠房,從而加工“Made in Korea”。對於中韓兩國而言,改變原產地的新型模式是雙贏的合作。從中方來說,避免了國內的惡性競爭、出口貿易壁壘以及東南亞一些國家加工業的崛起。從韓方來說,吸引國內在加工區的投資、為其大量就業崗位以及增加稅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