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曲病產量損失測定及經濟損失閾值研究
植物保護學
作者:李義朝 汪謹桂
摘要 由於稻曲病危害逐年加重,於2014年在懷寧縣不同地區進行稻曲病危害損失率測定,研究稻曲病產量損失與經濟閾值之間的關係,結果表明:懷寧地區8個品種平均每穗病粒數為0.54粒時為經濟允許水平,該結果為當地稻曲病調查和防治提供了理論依據。
關鍵詞 稻曲病;產量損失;經濟閾值
中圖分類號 S432.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5)08-0128-01
隨著懷寧縣種植業結構的調整與布局的變化,加上高產品種的推廣和施肥量的增加,稻曲病發生麵積及危害程度逐年加重。為進一步了解稻曲病對產量損失的影響,2014年在懷寧縣不同地區進行稻曲病危害損失率測定,通過田間調查取樣、室內考種、統計分析,考查其與水稻產量損失之間的關係。
1 研究方法
1.1 調查方法
懷寧縣全縣水稻的種植麵積為3萬hm2左右,以單季稻種植為主,超級稻如Y兩優2號、深兩優5814等種植麵積逐年增加。2014年針對當地主推品種Y兩優2號、深兩優5814、兩優0293、Y兩優900等品種稻曲病的發生情況進行調查。
水稻播種時間為5月上中旬,6月中下旬移栽,管理模式分為種糧大戶和農民散戶管理。大戶移栽方式有機械插秧、人工拋秧、手插;散戶為手插。機械插秧移栽密度為30 cm×14 cm、人工拋秧移栽密度為30叢/m2、手插移栽密度為21 cm×23 cm。9月下旬在水稻黃熟期時,於不同調查地點,隨機選擇稻曲病發病重而其他病蟲發生輕的田塊進行調查,同一田塊按平行線跳躍法多點取樣調查。分別取健穗和每穗病粒數1、2、3…14粒及15粒以上各20穗共16組。取樣時每穗(總粒數)大小力求一致[1]。
1.2 測定方法
將取樣回來的樣本,分別脫粒調查每穗總粒數、病粒數、空癟數;曬幹稱各組健粒重量,計算千粒重、空秕率、損失率;並以病粒數與產量損失率建立回歸方程[2-3]。
2 結果與分析
2.1 產量損失率
稻曲病危害後導致產量損失,主要是千粒重的損失與結實率的損失共同作用的結果。稻曲病不僅對病粒本身造成損失還影響整個稻穗健粒的發育,從而影響千粒重與空秕率。不同品種隨著每穗病粒數的增加,稻曲病對產量損失率增加。
2.2 回歸方程的建立與經濟允許水平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