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的應變能力反應了一個人的綜合素質,包括心理素質,知識層次等等,性格也是影響一個人的應變能力的關鍵因素,因此,應該從平時做起,有意識地培養自己在關鍵時刻的應變能力。
一般說來,要想擁有出色的應變能力,首先要做到以下幾點:
首先,要保持冷靜。無論出現什麼情況,都要保持高度的冷靜,使自己不失態。例如在一次生意交際中,對方在談到價格時突然揭了你這一方的老底,說你給某公司的價格很低,而給他們過高,這實在是太欺負人等等。如果你不冷靜,情緒過分緊張或者激動,很可能應付不了這個局麵。接下來或者承認事實(這就意味著在價格上讓步,信譽也受到損失,失去對方的信任),或者憤怒爭辯,拚命否認,很可能當時就不歡而散。但是你如果很冷靜,可能會很快找出理由,比如價格低並不保證退換維修,某一方麵沒有運用新材料、新技術,或者在付款形式、供貨期限、質量保險等方麵有不同。反正你總能找出合適的理由來挽救局麵,使彼此都有繼續商談的機會和可能性。
其次,要保持自信。不管出現什麼情況,一定要保持強烈的自信,使自己處於主動地位。例如,在交際中,突然插入一個你不喜歡的人,你怎麼辦?一走了之還是失禮失態?這些都不是好方法。最好采取主動,伴以自信的微笑,以強者的姿態控製局麵。
美國代表團訪華時,曾有一名官員當著周總理的麵說:“中國人很喜歡低著頭走路,而我們美國人卻總是抬著頭走路。”此語一出,話驚四座。周總理不慌不忙,臉帶微笑地說:“這並不奇怪。因為我們中國人喜歡走上坡路,而你們美國人喜歡走下坡路。”美國官員的話裏顯然包含著對中國人的極大侮辱。在場的中國工作人員都十分氣憤,但囿於外交場合難以強烈斥責對方的無禮。如果忍氣吞聲,聽任對方的羞辱,那麼國威何在?周總理的回答讓美國人領教了什麼叫做柔中帶剛,最終尷尬、窘迫的是美國人自己。周總理在外交場上始終保持著自己的自信,傳達的永遠是中國人自信自強的一麵。他能夠受到國內外人士的愛戴,是無可厚非的。
再次,適時圓場。在任何情況下,都應該能夠“打圓場”,淡化和消解矛盾,給自己和對方找台階,使氣氛由緊張變為輕鬆、由尷尬變為自然。在很多時候,替別人解圍比為自己掩飾更重要,一方麵表示自己對對方的理解和尊重,另一方麵也給自己留下了餘地。比如,當你的上司當著大家的麵指著你說:“這個家夥曾經總是不聽話,不聽指揮。”這時候,尷尬的你可以用幽默的方式來給自己圓場,也給上司台階:“曾經這個家夥做錯了,也知錯了,現在這個家夥,是緊緊跟隨您的旨意,忠於職守了。”這樣的幽默不會讓在場的人尷尬,也給自己圓了長,也讓上司知道了你的忠心。
最後,要學會轉移話題。學會巧妙地轉移話題和分散別人的注意力。一旦你說錯了話或者做錯了什麼事,除了迅速承認錯誤之外,還要學會巧妙地轉移話題,把別人的注意力吸引到其他方麵。比如用幽默或玩笑的方式轉移目標,把關於人的事扯到某種物上麵,把令人緊張的話題變成輕鬆的玩笑等等。聰明人往往知道在合適的時候來結束原來的話題,開始另一個可以緩解氣氛的新話題,這樣不僅避免了不必要的衝突,也能讓別人感受到你的應變能力,從而會給你一個定位,不會輕視你的存在。當然,這要進行一些必要的口才和應變能力訓練才能做到。
人的一生當中,難免不會因為自己的疏忽或者考慮不周陷入不利局麵,如何在這類情況下化不利為有利,使事情向好的方向轉化,是每一個成功者必備的素質。因此,要在自己的日常工作中有意識地培養自己的應變能力,最重要的是要靈活地麵對突如其來的意外狀況,自己要有強大的知識儲備和良好的心理素質,在關鍵時刻才能真正發揮自己的應變能力。應變能力不是與生俱來的,需要在不斷的鍛煉中積累經驗,善於抓住解決問題的關鍵,這樣才能在交際場上處於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