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霧霾深處的中國憂慮(1 / 1)

霧霾深處的中國憂慮

時評專欄

作者:王泠一

呼吸,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令中國人感到一種說不出的悶,帶著心痛的喘悶。

全中國都在討論霧霾,就像不久前全中國都在談論著美麗中國這個新詞。前者是現實,後者是理想。連日來,大半個中國,PM2.5指數頻頻爆表。它讓人們看到了理想穿透霧霾,照進現實,還有著漫長的距離。呼吸,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令中國人感到一種說不出的悶,帶著心痛的喘悶。

一些專家的解釋是,從今年元旦開始,我國實行了新的環境空氣質量標準,以及近期特殊氣象原因產生了“臨時性不良環境”,首都北京的能見度在數日內就會明顯好轉。

筆者並不認可“臨時性因素”,何況“極端低溫天氣”在今後我國的冬天裏可能成為常態,難道也要讓“霧霾地圖”成為常態嗎?根據這張“霧霾地圖”可知,華北的京津冀,中部陝西、河南、湖北、湖南、安徽,以及東部沿海省市的部分城市,都出現了重度或嚴重汙染。截至13日零時,在全國74個監測城市中,有33個城市的部分監測站點監測到空氣質量達到嚴重汙染。而表現在“霾區預報圖”上,則是一條深褐色的“汙染帶”由首都往中部斜向穿越我國多個省區,其中深褐色點位最密集的在京津冀地區、武漢長沙城市帶和珠三角區域——這是值得我們深思的。

可以承認,因“極端低溫天氣”而導致的“燃煤采暖排放量相應增加”,在京津冀地區是臨時性的“生活需求滿足”。但地處南方的武漢長沙城市帶和珠三角區域,並沒有也來不及實施北方(秦嶺-淮河以北)式的“燃煤采暖模式”,為何也會在“霧霾地圖”上如此“顯眼”呢?恐怕還得從生產方式和產業轉型上細找原因。最近5年,筆者每年冬末春初都去京津冀地區考察當地經濟發展狀況,發現粗放型的生產方式尚未得到具體改觀。企業投資的轉移確實刺激了當地經濟的增長,但產業轉型的相關成效卻還不明顯。如首鋼從北京轉移到了被稱為渤海明珠的曹妃甸(隸屬唐山市),首鋼雖然在追求“綠色煉鋼”,但在它“引領”下“快速成長”的當地煉鋼業,仍然是粗放和“灰色”的,塵降也遠比首鋼遷移前明顯。

同時,開灤煤礦所在的唐山市某區早就是資源枯竭型城區,無法為當地紅火的煉鋼業提供能源支撐。那麼,原煤隻能通過公路散裝卡車和鐵路散裝貨車從大同穿越北京郊區抵達唐山,所經之處煤屑散落自然是常態,車輪經年碾壓之處路陷也是常態,時時修路填坑揚灰天空則更是常態。如此常態,霧霾怎能不常態?

這裏,不妨再說說武漢長沙城市帶和珠三角區域。前者是重化工業基地,後者是“世界工廠”。重化基地,煉鋼、化工、建設等領域皆能揚塵落屑;“世界工廠”,因製造業低端而難斥巨資升級綠色產能。這兩個區域,還都有傳統汽車業製造中心,也都為了產業利益在反對新能源車上路方麵結成了“神聖同盟”。所以,對這兩個冬季不“燃煤采暖”的區域同時出現在“霧霾地圖”上,筆者不以為怪。

治理災害氣候、消滅“霧霾地圖”,靠基層和企業自覺的想法未免有些“浪漫”。我們需要像治理沙漠地貌、擴張綠色地圖那樣,安排好生產方式和產業轉型的頂層設計。首先,要有綠色產能替代的時間表。如新能源車的普遍上路以及上牌不能遙遙無期,否則傳統汽車普遍進入家庭會帶來更大範圍的“霧霾圈”。其次,要有綠色技術進步的路徑圖。如在北方,可預計的二十年內煤炭是不可替代的,那麼,運輸(物流)應盡快實現液態化、氣態化,甚至以罐裝替代散裝;同時,盡快開發煤炭消耗過程的治理技術。第三,要有擴大對外開放領域的意誌力。如在低端製造業方麵從嚴控製外來投資,而在環境保護、大氣治理、礦產利用、垃圾發電等領域積極引進外來技術和相關投資,並且大膽實施“以市場換技術”的有效策略。

最後,需要形成全民共識和國家意誌的是,極端天氣預報在加強科學性的同時,還應以立法保障的形式體現出社會關懷的人文性。如可以設定類似的操作性條款:在零下多少攝氏度和濕潤少風的條件下,城市建設工地停工、大型耗能企業停產、公務用車按比例停駛、中小學幼兒園視情況停課等。這樣的戰術性而非臨時性安排,會盡可能地遏製“霧霾地圖”的擴張,同時也能夠積極地體現以人為本的民生情懷。

時評人物:王泠一

上海社會科學院《上海民生發展報告》主編、《上海精神文明發展報告》執行主編。其評論文章《低碳發展方式是民生選擇》、《民間資本既需利用也需涵養》、《勿以守財奴眼光看國企改革》、《如何確保保障房不“水”》等直麵中國民生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