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也很清楚,非零和博弈未必是變和博弈。事實上,按照定義,非零和博弈可以是常和博弈。
囚徒困境是變和博弈。人類的商業活動和軍事對抗也都是變和博弈。
變和博弈的概念蘊涵“雙贏”和“多贏”這一非常重要的理念。這一理念是當今世界“和平與發展”主題的學理支持。
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有一種撲克牌對色遊戲:你我各有一盒火柴和一盒撲克牌。裁判說:“一、二、三!”你就翻出一張撲克牌,我也翻出一張撲克牌。
如果你我翻出的撲克牌顏色一樣,你贏我一根火柴;如果你我翻出的撲克牌顏色不一樣,你輸給我一根火柴。這裏為方便起見,認為撲克牌隻有黑紅兩種顏色。
馮·諾伊曼把類似這樣的遊戲的博弈叫做零和二人博弈。因為參加博弈的隻有兩方,即兩個局中人,所以叫二人博弈。
兩個社團、兩個國家的博弈,也叫二人博弈。又因為每一局博弈的總支付,即雙方得失之和總是零,所以叫零和博弈。在上麵的例子裏,每一局博弈的結果不外乎你輸一根我贏一根或你贏一根我輸一根,每一局你的得失與我的得失的總和是零,所以是零和博弈。
現在有兩個博弈者:子虛公司與烏有公司。他們各自所采取的策略有提價與降價。子虛公司與烏有公司都想得到100的收益。
如果都采用提價策略,能得到(80,80)的收益,即兩方在博弈中實現了雙贏,假如雙方都達成協議,遵守誠信的話,這種雙贏就會隨著重複博弈的進行持續下去。
但是,如果博弈的過程中有一次子虛公司違背了誠信,選擇了降價策略,那麼子虛公司就獲得了100的收益,而烏有公司的收益為10。
那麼在下一次博弈中,烏有公司會根據經驗來推測子虛公司還有可能會出降價策略,而且也可以推理出子虛公司可能預測到這一次烏有公司會采取降價策略,於是雙方都會采取降價策略,收益組合回到了(10,10),一種雙贏局麵被打破了。
還有一些二人博弈,每局雙方得失之和雖然不是零,卻是一個常數。例如雙方每進行一局博弈除了他們之間的輸贏支付外,還要向提供遊戲器具或者場所的第三方交納一定的租金,則每局雙方得失之和就是一個負的常數;又如每進行一局博弈,除了他們之間的輸贏支付外,雙方還可以得到來自第三方的一定數量的獎勵,則每局雙方得失之和就是一個正的常數,許多體育比賽就是這個樣子。
這些博弈都稱作“常和”二人博弈,或者二人“常和”博弈。推而廣之,如果一個多人博弈每局各方得失之和是一個常數,這個博弈就叫做多人常和博弈。
在現實中,更多的是多人博弈,這就決定了,多人未必一定就是多人,盟友也不一定永遠是盟友。
友誼不是合作的必要條件,即使是敵人,隻要滿足了關係持續、互相回報的條件,也有可能合作。誠如“鐵血宰相”俾斯麥所言:
“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隻有永遠的利益。”
利己不一定要損人
人類在經曆了兩次世界大戰後,零和觀念正逐漸被“雙贏”觀念所取代。人們開始認識到“利己”不一定要建立在“損人”的基礎上。通過有效合作,皆大歡喜的結局是可能出現的。
有個人想知道天堂與地獄的區別,於是,他請求上帝讓他去參觀一下天堂和地獄,上帝答應了他的請求。他們先去了地獄,那是一張很長的桌子,上麵擺滿了誘人的食物、水果,但人們總也無法吃上那美味的食品。因為上帝給他們每人發了一個很長很長的勺子,所有人都費盡心思地想用勺子吃那美味的東西,卻始終無法將東西喂進自己的口中,所以他們個個餓得皮包骨頭,麵露菜色。接著他們又去了天堂,那裏有同樣的桌子,同樣美味的食物,同樣的長勺子,但人們卻麵色紅潤,一臉幸福。原來他們用長勺將食物送入對方的口中,這樣大家都吃到了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