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的生活,包括虛張聲勢,騙人的詭計,包括自問“對手可能認為我會怎麼做”,這些才是我理論中“博弈”的真正含義。
——馮·諾伊曼
在這個星球上,隻有極少數的超級天才。然而,他們卻極大地影響了人類文明的進程,改變了世界的格局。博弈論(GameTheory)的誕生和發展,兩位天才居功至偉。
一位是“計算機之父”馮·諾伊曼,他開創了博弈論,另一位是電影《美麗心靈》的主角,數學家約翰·納什,他證明了納什均衡。
英才天縱
1903年,諾伊曼出生於匈牙利,其父是一位猶太銀行家。諾伊曼6歲時就展露出驚人的數學天賦和記憶力。
二戰前夕,諾伊曼遷往美國。
馮·諾伊曼是一個理性至上的人物,但這並不表示他情商不高。
諾伊曼為人和氣,熱情好客。一到周末家裏必定賓朋滿座。諾伊曼永遠是派對的中心,他愛用講笑話的辦法活躍氣氛。他不喜歡與人爭辯,他認為靠爭論駁倒別人不但失禮,而且不算真正的勝利。
每當不愉快的話題即將到來的時候,他總能以黃色笑話來轉移話題(女士在場例外)。
諾伊曼常常戴上一頂小醜的滑稽帽子穿梭在人群中間,引逗客人們放鬆暢談。他還經常表演自己超強的記憶力——他自幼就能對一大串電話號碼過目不忘。
諾貝爾獎得主貝特稱之為“半人半神”式的人物。曾經有一次,有位同行想請他通過大型計算機計算一個數學問題,他拿著那頁紙,僅靠心算,十來分鍾就計算出來了。
馮·諾伊曼是天才與凡夫俗子的結合體。一本書上這樣寫道:“他喜歡美女、美食、派對,喜歡金錢,很多金錢,喜歡具有政治影響。”
馮·諾伊曼的頭銜很多,以“電子計算機之父”最為著名。但他的成就遠不止於此。他還是研製世界上第一顆原子彈的核心人物。
遊戲理論
二戰期間,馮·諾伊曼受聘於美國軍方,成為一名高級策略顧問。據說,在這期間,諾伊曼喜歡上了撲克遊戲。
撲克是一種相對複雜的遊戲,比如“德州撲克”(規則類似中國的“紮金花”),能否贏牌,並不一定取決於牌的好壞,而在於運用策略,講究隱藏實力或虛張聲勢。
諾伊曼打牌,牌運總是不佳,輸多贏少。
天才畢竟不同於凡夫,這位曠世奇才開始反省自己為什麼會賭場失意。馮·諾伊曼意識到,打撲克不僅僅是“概率”這麼簡單,僅僅用“概率論”來指導牌技,會讓自己輸得很慘。
這位天才開始研究“製勝的策略”,於是乎,一個重要的數學分支——博弈論,就這樣誕生了。
至此,我們可以明白,“博弈”一詞,聽起來玄之又玄,說白了就是“遊戲”。博弈論,直譯就是遊戲理論。
博弈論的創立,對馮·諾伊曼來說不過是小菜一碟。諾伊曼的推銷能力也是很強的,他隨即就把博弈論的初稿出售給了美國軍方。
美國軍方雖然人才濟濟,但當時能參透博弈論的人並不多,所以,很多決策問題還是要諾伊曼親自定奪。
小試鋒芒
馮·諾伊曼在政治領域也很活躍,是著名的鷹派人物。
他與愛因斯坦等戰後反對核武器的科學家意見相反,他認為隻有充分的核威懾才能換來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