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冀西北,毗鄰晉、蒙、京之地,有一蘿川縣,這裏曆史悠久,商湯時期已封號為代國,境內的泥河灣更是世界最早的古人類發源地之一。這裏群山環拱,一水橫貫,人傑地靈,物阜民豐,素有米糧川之美稱。一看就是一個養人的好地方,確實,史書上也是這麼寫的。不過,以上所述是否言過其實,我們不得而知,但我們知道,任何一個時期的的曆史都是廣大的勞動人民所書寫的,絕不是某幾個人的杜撰,所以,如果要了解一段真實的曆史,我們更願意聽聽那些社會最底層的老百姓的故事,去感受一下他們在社會大潮中的喜怒哀樂和悲歡離合,因為他們才是創造曆史的真正英雄。
現在,我們就請出本書最先出場的主人公,一個貧窮農民的兒子,先看看他眼中的蘿川大地到底是什麼樣子的,這些年來,這片平凡的土地和生活在這裏的平凡的人們又是在怎樣演繹或平淡或精彩的人生故事。如果你有興趣,那麼就請往下看吧。
1968年的3月9日,一個男孩就呱呱墜地在蘿川縣的鳳西村,從他能夠記事起,印象裏這兒並不富足,他們家人口多,口糧不夠吃,每年都要向生產隊借好幾百斤陳糧,才能度過一季的糧荒,接上來年秋天的新糧。生活雖然清苦,但勤儉持家的父母沒有讓孩子們挨凍受餓。衣服舊點、補丁多點,也能做到冬暖夏涼,而且大多數孩子都是這樣,他們從來沒有感到過不體麵,更沒有在衣服方麵有過其它的奢求。
在吃食上,他的記憶尤為深刻,不管吃帶皮的黍子糕,還是喝大碗的玉米麵糊糊,這樣的的粗茶淡飯他都能對付。就是有一種飯食,他難以下咽,那就是當時生產隊種植的雜交5號高粱,條件稍好的人家,把雜交高粱去皮碾米,做成高粱米飯,還好吃點,而他的父親是不敢這麼浪費的,每次都是帶皮磨成麵,讓母親做成高粱糕吃。那時他還不太懂事,不知道生活的艱難,一見母親做了雜交高粱糕,就哭著不吃,隻等餓得受不了了,才會鏟上一塊,抹點油、抹點醬,不情願的吃下,然後上學去。
是啊,這種糕真是太難吃了,也沒有營養,大人、小孩吃多了,經常會拉不下去,蹲在茅斯【廁所】半天起不來。用雜交高粱給大牲畜作料【為了讓大牲畜更好的幹活而另外多喂的糧食】,連那些騾馬都不吃,可以想象其難吃的程度。可當時上麵要求村裏必須大麵積播種這種作物,說是高產。唉,當時的社會形勢就是這樣,最底層的老百姓隻有盲目服從,是無法改變的。
不過,生活的困苦絲毫不影響他有一個無憂無慮的快樂童年,農村的孩子像石頭籽子一樣的結實,隻要肚子填飽,是不用家裏的大人操心的。況且,一年四季,大地母親都會敞開她那豐腴的胸膛,送給孩子們一個個無盡的寶藏。坡頭土溝、坎前梁後、大渠小河......他們三、五成群,會走遍村子周圍的所有地方。扒溝上崖、掏鳥開仗、抓魚溜冰......他們會尋找各種各樣的玩物和吃食,然後共享快樂和收獲。他們像一隻隻猴子一樣打打鬧鬧、嘻嘻哈哈,小小的身體結實而靈活。
你看,田野上到處都能見到他們淘氣而可愛的身影,大自然就是他們的樂園,也是他們的天堂,更是他們的老師,他們在不知不覺中懂得了很多並且練就了許多自理的本領,他們像小鳥一樣,在這片天地裏練硬了翅膀、學會了飛翔。
然而,生活是現實的,孩子們除了自得其樂,稍大些,就不能一味的瘋玩了,必須擔當一些家庭的責任,要幫著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活計。以前,在農村流傳過這樣一句話:小子10歲不吃閑飯。意思就是說男孩子到了10歲就要開始學著勞動了,那些整天玩耍的日子是一去不複返了。是啊,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在農村,像他這樣的貧寒人家,小孩幫襯著父母幹活是再平常不過的事情,一家人綁在一塊,才能度過那段舉步維艱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