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謬製謬有很多種方法,歪問歪答是經常用到的一種方法。使用這種方法可以很快揭露對方的荒謬,抓住對方論據的漏洞。
1.巧妙地引申出對方的荒謬之處
下麵是關於“足球比賽引進電腦裁判利大於弊”辯題中,正方西安交通大學隊針對反方新南威爾士大學隊的一節辯詞:
正方三辯:對方說,因為足球是人的運動,所以才喜歡,所以不要引進任何一種輔助性的工具。如果真的是這樣的話,大家都不要穿球鞋,大家都不要穿服,光著身子、光著腳踢球,那才是的的確確、徹徹底底人的運動。
西安交通大學隊針對對方足球“不要引進任何輔助的工具”的荒謬觀點,成功地運用了以謬製謬法,揭露了對方的荒謬,其幽默性,也使得大家忍俊不禁。
19世紀末,倫琴射線的發明者收到一封信,寫信者說他胸中殘留著一顆子彈,需要用射線治療。他清倫琴寄一些倫琴射線和一份怎樣使用倫琴射線的說明書給他。
倫琴射線是不可能寄的,如果倫琴直接指出這個人的無知,並無不可,但多少有些居高臨下教訓的意味。倫琴采用了以謬還謬的辦法。
倫琴提筆複信道:“真遺憾,眼下我手頭的X射線剛好用完了,況且要郵寄這種射線十分困難。這樣吧,請把你的胸腔給我寄來吧!”
對方提出的要求顯然是荒謬的,直接批駁對方的荒唐無知反而難以措辭,倫琴由對方要求“寄倫琴射線”,推出讓對方“把胸腔寄來”,以謬對謬,巧妙地暗示了對方要求的荒謬性,又不失幽默感。
明知對方的觀點或做法是錯誤的,卻先假定它足正確的,並以此為前提條件,引申出一個荒謬的後果來。以此法推理,否定後果必否定前因,因此可以從後果的荒謬推導出前因的荒謬。
2.打破常規思維,歪問歪答
在論辯中,有時對方往往提一些古怪的難題,或故設謬論相刁難,或以荒謬的理論相詰。麵對這種情況,說辯者應打破正常的思維模式,恰到好處地按提問者的反常思路去構思答案。即不去顯示和指出對方提問的荒謬,而是以對方的謬誤為背景,歪答對歪問,以謬製謬,以毒攻毒。這種方法,在說辯中稱為謬答術。
李時珍幼年跟父親學醫,小有名氣。一次,有人問他:“臘月時,主人被蛇咬傷,怎樣醫治?”李時珍應聲答道:“取五月五日南牆下雪塗之,即愈。”那人問:“五月哪裏有雪?”李時珍反問:“臘月何處有蛇?”
那人的提問,實屬有意難為李時珍。他欲造成這樣一種效果:若對方不予回答,則表明其無能;若給以回答,則表明無知。而李時珍的謬答,以毒攻毒,反使對方陷入尷尬境地。由於提問者的話是荒謬的,對於荒謬的回答,自然也就失去指責的效力。
三國時,東吳派遣張溫訪問蜀國,返回時,蜀國的百官彙聚一堂為張溫送行。酒宴上,隻有秦宓一個人後到。張溫便側身問孔明:“他是什麼人?”孔明答道:“他是學士秦宓。”
張溫見姍姍來遲者為學士,認為秦宓是故意拿架子小瞧他,便想憑著自己的能言善辯,借機與他舌戰一番。一是想刁難、報複秦宓,二是想在孔明麵前顯示一下自己的辯才。於是,他不無諷刺地問秦宓:“你在學習嗎?”
“我們蜀國中,五尺孩童都在學習,我怎麼能例外呢?”秦宓毫不相讓,立即回答。
於是,他倆展開了一場舌戰。
張溫問:“天有頭嗎?”
秦宓答:“有頭啊。”
問:“頭在哪兒。”
答:“在西方。《詩經》裏不是說‘乃眷西顧’嗎?”
問:“天有耳嗎?”
答:“有啊,《詩經》中說‘鶴鳴九皋聲聞天下’,說明天居於高處而能聽到低處的聲音。”
問:“天有腳嗎?”
答:“有。《詩經》中寫道:‘天步維艱’,天沒有腳哪來的步呢?”
問:“天有姓嗎?”
答:“有姓。”
“姓什麼?”
“姓劉。”
“你怎麼知道姓劉?”
“從天子姓劉而得知。”
張溫盡提歪問,秦宓則以歪答對歪問,以謬製謬,使張溫自慚形穢。
這是論辯中較為機智的論辯藝術。它的關鍵點是大腦反應必須靈敏、快捷,要敏於選擇謬例。所選謬例愈謬愈有反駁力和諷刺性。
在運用謬答術時,由於謬例的選擇不受類比關係的限製,可以任意杜撰,因此,運用謬答時,要盡量依據對方提出的情況,選擇適當的謬例。
在運用當中,謬例的選擇也可利用時間和空間等因素構成差錯,形成表達上的不協調,並因兩不相諧而實現其奇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