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視業已走過50年曆程,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但用科學發展觀來反省和檢視,離“以人為本,全麵、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要求仍存在重大差距,這種差距主要表現在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八種基本關係的不協調。如何正確認識並處理好這些關係,是深入學習和實踐科學發展觀應當解決的主要問題:
第一,供給與需求的關係
供需關係平衡是市場規律的基本要求,也是電視業發展的主要矛盾。不斷地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更是“以人為本”的根本要求和價值旨歸。而電視內容長期的供不應求早已為社會廣泛詬病。主要表現在:
一是總體供給不足。2007年,我國電視生產總量261萬小時,播出1360萬小時,生產量隻有播出量的19.2%(據國家廣電總局發展研究中心《2008中國廣播電視發展報告》)。由於總體供給嚴重不足,以致重播過多,頻道內容的同構化、同質化十分嚴重。數字化後這種矛盾將更加突出。
二是豐富性不足。節目品類單一,娛樂化趨勢愈演愈烈。據袁方博士對2000—2005年中國電視節目播出情況的統計,中央電視台電視劇播出占全部節目播出的比重從12.26%上升至23%,新聞從25.52%下降至15.38%;省市電視台電視劇從35.96%上升至53.13%,新聞從13.45%下降至9.38%。《中國電視收視年鑒2008》發布的數據:2007年中央電視台電視劇在整體收視中所占份額為21.25%,新聞/時事為12.78%,省級衛視電視劇為48.9%,新聞/時事為7.48%。根據節目播出與收視比重一般相近的規律,說明總體趨勢並未改變。電視“傳播資訊、引導輿論、教化民眾、提供娛樂”的功能未有全麵而充分的發揮。並且,大多數娛樂節目品位較低,格調不高,低俗化傾向較為突出。
三是多樣性不足。對體製內各級、各類電視媒體播出的內容實行統一的標準管理,創新空間不大,克隆跟風嚴重,節目品類和形態單一。隨著新技術、新媒體特別是互動點播的發展,多樣化的個性需求日益強烈,點對點傳播具有可控技術條件,節目針對不同職業、年齡的分級管理已勢在必行。
堅持“以人為本”,不僅應滿足人民群眾的整體和終極需求、即國家文明進步需求,也應當滿足個性化的多樣需求。這就給我們提出了嚴肅課題:如何深入研究人民群眾的需求,增加節目總量,豐富節目形態,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多樣性、個性化文化生活需求?
第二,導向與市場的關係
導向是上層意識形態和主流意識形態的要求,即是社會整體文明進步的要求。用上層意識形態不斷影響基層意識形態,並逐步使上層意識形態成為國家的主流意識形態,這是所有媒體必須履行的職責,即使西方公共媒體也不例外,甚至要求更高。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是中國媒體義不容辭的責任。另一方麵,影響媒體導向功能的還有市場力量。市場力量表現為收視率,而收視率反映的是未經提煉整理的大眾本能的、個體的基層意識形態需求。上層意識形態與基層意識形態的差異實質上是整體與個體、終極與當下價值追求的差別。這種差別是正常的。但如何通過電視媒介在其中溝通、協調,從而達到對基層意識形態的引導及基層意識形態對上層意識形態的認同?這是急需研究解決的課題。在媒體管理實踐中,我們常常麵臨“叫好不叫座”或“叫座不叫好”的困惑,電視工作者長期在“導向”與“收視率”之間徘徊、掙紮,政治責任與生存需求在某些時候甚至成為一種兩難選擇,除完成全局性重大政治任務外,電視媒體多數時間被“收視率”牽著鼻子走,以至“低俗”成為了電視娛樂的代名詞,嚴重影響了中國電視的全麵發展。
處理好這個問題,應長期不懈地抓好兩方麵的工作:一是上層意識形態的大眾化、通俗化表現,從電視媒介自身的規律出發,避免赤裸裸的說教,采用群眾喜聞樂見的、可視性強的表現形態,以達到潛移默化、潤物細無聲的引導效果。另一方麵,應密切關注、關心人民群眾的個性需求,從中發現和提煉有利於社會文明進步的意識形態元素加以傳播,並注意在大眾喜聞樂見的娛樂形態中植入主流意識形態的價值元素,以在電視傳播的“金融經濟”實現過程中達到“文化經濟”價值的最大化。這就需要電視工作者真心地“貼近生活、貼近群眾、貼近實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