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迎合(1 / 3)

當代中國的電視娛樂節目普遍存在理性缺失的現象,突出表現為媚俗文化的泛濫,如節目內容極度淺顯甚至低俗、節目形式缺少創新等。,電視娛樂節目僅僅滿足了觀眾低層次的、虛假的需求,而壓抑了人們真正的主體意識,削弱了其進行獨立思考和批判的能力。

但目前中國娛樂節目呈現庸俗化傾向。盲目追風仿效、缺乏原創,缺失文化審美趣味是其主因,娛樂卻將電視的文化認知功能、教育功能和審美功能遮蔽了。電視低俗化,喪失電視的文化本性。讓有文化的觀眾遠離電視,讓電視人進一步追求無聊,進而導致民族文化傳播途徑去與狹隘,讓老百姓的思想懶惰,沉浸在低級的娛樂狀態中克隆抄襲導致節目生命力弱 ,周期性短,例如我們約會吧,非誠勿擾,大同小異,收視率至上,辦好一個娛樂節目需要很多財力物力人力的投入,對觀眾進行調查都相當漫長,加上首重受眾的品味變化很大,推出一個好節目很不容易模仿是捷徑精英文化轉向大眾文化,迎合80,90觀眾,通俗變低俗,楊賓先生說:目前的娛樂節目,享樂的麻醉劑,刺激收視率以牟取金錢的商品,豐滿鮮活的藝術傳統正在凋零,而屍骸標本似的藝術卻將成為我們的精神食糧,平民選秀類娛樂節目的興盛有其深厚的文化背景:

1、電視節目形態的演變進程與電視觀眾審美情趣的嬗變。考察中國電視娛樂節目的演變過程,我們不難發現,綜藝娛樂節目走過了以《綜藝大觀》、《正大綜藝》等為代表的晚會時代,走過了《幸運3721》、《快樂大本營》等為代表的娛樂時代,走過了《開心辭典》、《幸運52》、《超級英雄》等為代表的益智和競猜時代,到了2004年,則走到了以《非常6+1》、《超級女聲》、《明星學院》為代表的平民選秀時代。這既是電視節目日益求新求變的市場需要,同時也契合大眾不斷變化的審美情趣。晚會時代,電視觀眾的欣賞趣味停留在有距離的欣賞階段;娛樂時代,電視觀眾的審美情趣則是主動參與、放大娛樂;益智競猜時代,電視觀眾的欣賞重點則傾向於求知益智,通過知識的競技展示才華、風采;而平民選秀時代,則激化的是普通民眾的明星夢想,他們希望借助電視傳播和自己的競技打拚,使之一夜成名。這既是處於轉型時期社會對大眾觀念與價值多元的包容,又是對崇尚個性、放大自我、鼓勵成名、追求財富的肯定。

2、大眾傳播模式由單向傳播轉為交互傳播。電視不僅僅作為信息的發布者,也是受傳者,觀眾不僅是受傳者,也是傳播者,兩者之間隨時隨地可以互動交流,而這種交流也成為信息傳播的通道因而電視節目與觀眾的距離大大縮短,更具有平民化、參與性。

3、社會轉型、價值多元催生明星夢想。當今社會,正處在一種轉型時期,觀念嬗變,價值多元,個人存在的價值得到充分肯定。無數的財富故事、明星傳奇被傳媒傳播與放大,它們激化和搖醒了人們潛意識裏的財富與明星夢想。隻因這種潛質加偶然催生明星,因而節目一出現,便受到了電視觀眾特別是青少年觀眾的狂熱追捧。

4、拿來借鑒,國外電視節目洋為中用。不管《非常6+1》還是《超級女聲》,都或多或少地借鑒了美國福克斯電視台(FOX)的平民節目《美國偶像》(American ldol)。《美國偶像》實際是美國的業餘青年歌手大獎賽,源於英國的“流行偶像”(Pop ldol)節目。由美國福克斯電視台在2002年以近億美元買入版權,製成了美式的偶像節目。來自全美各地逾萬名參賽者經過一連串的初試、複試,最後由評委及觀眾投票,選出心目中的“偶像”。《美國偶像》的成功給處在探索和徘徊的中國電視娛樂節目帶來了啟迪,原來平民選秀還可以這般聚集電視人氣,創造收視神話。在幾年前借鑒了英、法、美《老大哥》、《閣樓故事》、《幸存者》等“真人秀”節目取得成功之後,2003年至2004年,全國一些電視媒體和製作機構又紛紛參照《美國偶像》這種選秀方式,將節目進行本土化的處理,策劃和推出了一檔又一檔平民選秀類節目,使之在審美情趣、政治和藝術導向、節目環節上更符合中國電視觀眾的欣賞習慣

我們製播電視節目的目的是在於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新人,全麵提升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為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

激烈的媒體競爭,使得電視台找到一個好的經濟增長點並不容易,而節目熱播的背後顯然是可觀的經濟效益。“娛樂節目會從某種程度上成為各地衛視的‘救命稻草’。”一位媒體研究人士如是說。這一點僅從2005年《超級女聲》便可一探究竟。有資料顯示,湖南衛視僅十強賽一場的短信收入就已超過1500萬元,再加上冠名廣告和插播廣告收入,湖南衛視總收入數以億計;李宇春、張靚穎等由《超級女聲》打造出來的“明星”,也隨之登上了美國《福布斯》雜誌評出的“財富100強”。如此豐厚的收益與如此之大的影響力,使得從主辦方到參賽選手,各個懷揣“夢想”,共同打造了一個“全民選秀”的電視娛樂時代。

“但是不能指望觀眾總這樣瘋狂下去。當一個節目達到一定的高潮後,就會進入一個相對穩定的發展期,這是市場的周期規律。”

但不得不承認的是,創新匱乏已成選秀類節目的一大“硬傷”。 “但現在我們遇到的最根本的問題,還是節目的創新。”李浩說。《超級女聲》原本是對美國電視節目《美國偶像》的模仿,國內其他選秀節目又是對《超級女聲》的模仿,“取法其上,得乎其中;取法其中,得乎其下”,一味雷同地模仿下去,也難怪觀眾厭煩了。

中國傳媒大學教授胡正榮認為,節目模板是如今電視製作的一個重要環節,一個新穎、高收視率的電視節目模板會給電視台和製作公司及廣告商帶來豐厚回報。由於國內對電視模板的研發能力較弱,很多電視台采取了模仿海外成功節目模板的方法來製作節目。“目前電視內容的同質化隻是中國電視發展的必經階段,通過對海外電視節目的學習,可以縮短與國際電視產業的差距。但從長遠來看,抄襲將毀壞這個產業,隻有推進原創才能保證其可持續發展。這一點電視產業和其他產業的發展是一致的,都要從‘中國製造’過渡到‘中國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