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浴療法常用藥物
一、清熱藥
藥浴治療過程中,不同的藥物因其藥性的不同,而起到不同的作用。根據藥物作用效果,可將藥物概括分為:清熱藥、解表藥、理氣藥、理血藥、溫裏藥、收澀藥、補益藥、瀉下藥、祛風濕藥、消食驅蟲藥、利水化濕藥、殺蟲止癢化腐生肌藥,共12大類。
1.黃連
【性味歸經】苦、寒。歸心、肝、胃、大腸經。
【功能】清熱燥濕,瀉火解毒。
【主治】(1)胃腸濕熱,瀉利嘔吐。(2)熱盛火熾,高熱煩躁。(3)癰疽療毒,皮膚濕瘡,耳目腫痛。
2.黃芩
【性味歸經】苦、寒。歸肺、胃、膽、大腸經。
【功能】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涼血止血,除熱安胎。
【主治】(1)濕溫目赤目暗。(2)腸燥便秘。
3.苦參
【性味歸經】苦、寒。歸心、肝、胃、膀胱、大腸經。
【功能】清熱燥濕,殺蟲利尿。
【主治】(1)濕溫瀉痢,黃值尿赤。(2)帶下陰癢,濕疹疥瘡,小便不利。
4.蘆根
【性味歸經】甘、寒。歸肺、胃經。
【功能】解熱生津,除煩止嘔。
【主治】(1)熱病煩渴。(2)胃熱嘔逆。(3)肺熱咳嗽,肺癰吐膿。
5.連翹
【性味歸經】苦、微寒。歸肺、心、膽經。
【功能】清熱解毒,疏散風熱。
【主治】(1)癰腫瘡毒,痰核。(2)外感風熱,溫病初起。
6.石膏
【性味歸經】辛、甘大寒。歸肺、胃經。
【功能】清熱瀉火,除煩止渴,收斂生肌。
【主治】(1)壯熱煩渴。(2)肺熱喘咳。(3)胃火牙痛。(4)瘡瘍不斂。
7.板藍根
【性味歸經】苦、寒。歸心、胃經。
【功能】清熱解毒,涼血利咽。
【主治】主要用於溫熱病發熱、喉痛、頭痛,或溫毒發斑肆腮、癰腫瘡毒、丹毒、大頭瘟等多種熱毒熾盛之證。
8.白鮮皮
【性味歸經】苦、寒。歸脾、胃經。
【功能】清熱燥濕,祛風解毒。
【主治】(1)濕熱瘡毒,濕疹疥癬。(2)黃疽尿赤,濕熱痹痛。
9.穀精草
【性味歸經】甘、平。歸肝、胃經。
【功能】疏散風熱,明目退翳。
【主治】目赤翳障,頭痛齒痛。
10.黃辛白
【性味歸經】苦、寒。歸腎、膀胱、大腸經。
【功能】清熱燥濕,瀉火解毒,退熱除蒸。
【主治】(1)濕熱帶下,熱淋腳氣,瀉痢黃疽。(2)瘡瘍腫痛,濕疹濕瘡。(3)陰虛發熱,盜汗遺精。
11.金銀花
【性味歸經】甘、寒。歸肺、心、胃經。
【功能】清熱解毒,疏散風熱。
【主治】(1)癰腫療瘡。(2)外感風熱,溫病初起。(3)熱毒血
12.尤膽草
【性味歸經】苦、寒。歸膽、肝、膀胱經。
【功能】清熱燥濕,瀉肝膽火。
【主治】(1)陰腫陰癢,帶下濕疹,黃疽尿赤。(2)肝火頭痛,目赤耳聾,脅痛口音。(3)肝經熱盛,熱急生風所致的高熱驚厥、手足抽搐。
13.蒲公英
【性味歸經】苦、甘、寒。歸肝、胃經。
【功能】清熱解毒,消癰散結,利濕通淋。
【主治】(1)癰腫療瘡,乳癰,內癰。(2)熱淋澀痛,濕熱黃疽。
14.天花粉
【性味歸經】甘、微苦、微寒。歸肺、胃經。
【功能】解熱生津,清肺潤燥,解毒消癰。
【主治】(1)熱病口渴,消渴多飲。(2)肺熱燥咳。(3)癰腫瘡瘍。
15.夏枯草
【性味歸經】苦、辛、寒。歸膽、肝經。
【功能】清肝火,解鬱結。
【主治】(1)目赤腫痛,頭痛眩暈。(2)瘦瘤。
16.野菊花
【性味歸經】苦、辛、微寒。歸肺、胃、大腸、小腸經。
【功能】清熱解毒,燥濕消腫。
【主治】(1)外感風熱,溫病初起,肺熱咳嗽,肺癰吐膿,咽喉腫痛。(2)濕熱瀉痢,熱淋澀痛,濕疹瘙癢。(3)癰腫瘡毒,蛇蟲咬傷。
17.紫花地丁
【性味歸經】苦、辛、寒。歸心、肝經。
【功能】清熱解毒,消癰散結。
【主治】(1)癰腫療瘡,乳癰腸癰。(2)毒蛇咬傷。
二、解表藥
1.白芷
【性味歸經】辛、溫。歸肺、胃經。
【功能】解表散風,通竅,止痛,燥濕止帶,消腫排膿。
【主治】(1)風寒感冒,頭痛、鼻塞。(2)陽明頭痛,齒痛,鼻淵,風濕痹痛。(3)帶下過多。(4)瘡瘍腫毒。
2.柴胡
【性味歸經】苦、辛、微寒。歸膽、肝經。
【功能】疏散退熱,疏肝解鬱,升陽舉陷。
【主治】(1)寒熱往來,感冒發熱。(2)肝鬱氣滯,月經不調,胸脅疼痛。(3)氣虛下陷,久瀉脫肛。
3.防風
【性味歸經】辛、甘、微溫。歸肝、脾、膀脫經。
【功能】發表散風,勝濕止痛,止痙,止瀉。
【主治】(1)感冒頭痛,風疹痛癢。(2)風濕痹痛。(3)破傷風。(4)肝與侮脾,腹痛泄瀉。
4.桂枝
【性味歸經】辛、甘、溫。歸心、肺、膀胱經。
【功能】發汗解肌,溫通經脈,助陽化氣。
【主治】(1)風寒感冒。(2)胃寒嘔吐。(3)風寒咳嗽。
5.菊花
【性味歸經】辛、甘、苦、微寒。歸肺、肝經。
【功能】疏散風熱,平肝明目,清熱解毒。
【主治】(1)風熱感冒,發熱頭痛。(2)目赤昏花。(3)用於眩暈驚風。(4)療瘡腫毒。
6.荊芥
【性味歸經】辛、微溫。歸肺、肝經。
【功能】發表散風,透疹消瘡,炒炭止血。
【主治】(1)外感表證。(2)麻疹不透、風疹瘙癢。(3)瘡瘍初起兼有表證。(4)吐衄下血。
7.麻黃
【性味歸經】辛、微苦、溫。歸肺、膀味經。
【功能】發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腫。
【主治】(1)風寒感冒。(2)咳嗽氣喘。(3)風濕水腫。
8.羌活
【性味歸經】辛、苦、溫。歸腎、膀脫經。
【功能】散寒祛風,勝濕止痛。
【主治】(1)風寒感冒,頭痛身痛。(2)風寒濕痹,肩臂疼痛。
9.生薑
【性味歸經】辛、溫。歸肺、脾、胃經。
【功能】發汗解表,溫中止嘔,溫肺止咳。
【主治】(1)風寒感冒。(2)胃寒嘔吐。(3)風寒咳嗽。
10.升麻
【性昧歸經】辛、甘、微寒。歸肺、脾、胃、大腸經。
【功能】發表透疹,清熱解毒,升陽舉氣。
【主治】(1)風熱頭痛,麻疹不透。(2)齒痛口瘡,咽喉腫痛。(3)氣虛下陷,久瀉脫肛,崩漏下血。
11.細辛
【性味歸經】辛、溫。有小毒。歸肺、腎、心三經。
【功能】散寒祛風,通竅,止痛,溫肺化飲。
【主治】(1)風寒感冒,陽虛外感。(2)頭痛,鼻淵,牙痛,痹痛。(3)寒痰停飲,氣逆喘咳。
12.紫蘇
【性味歸經】辛、溫。歸肺、脾經。
【功能】發汗解表,行氣寬中。
【主治】(1)風寒感冒,咳嗽痰多。(2)脾胃氣滯,胸悶嘔吐。
13.蒼耳子
【性味歸經】辛、苦、溫。有小毒。歸肺經。
【功能】散風除濕,通竅止痛。
【主治】(1)鼻淵頭痛,風寒頭痛。(2)風濕痹痛。
三、理氣藥
1.佛手
【性味歸經】辛、苦、溫。歸肝、胃、肺、脾經。
【功能】舒肝解鬱,理氣和中,燥濕化痰。
【主治】(1)肝鬱胸脅脹痛,肝胃氣痛。(2)脾胃氣滯證。(3)久咳痰多,胸悶脅痛。
2.沉香
【性味歸經】辛、苦、溫。歸胃、腎、脾經。
【功能】行氣止痛,溫中止嘔,納氣平喘。
【主治】(1)胸腹脹痛。(2)胃寒嘔吐。(3)虛喘證。
3.甘鬆
【性味歸經】辛、甘、溫。歸胃、脾經。
【功能】行氣止痛,開鬱醒脾。
【主治】(1)寒凝氣滯之脘腹脹痛,不思飲食。(2)思慮傷脾,氣機鬱滯之胸悶、腹脹、不思飲食。
4.橘皮
【性味歸經】辛、苦、溫。歸肺、脾經。
【功能】理氣健脾,燥濕化痰。
【主治】(1)脾胃氣滯證(2)濕痰,寒痰咳嗽。
5.木香
【性味歸經】辛、苦、溫。歸肺、胃、大腸、膽、三焦經。
【功能】行氣止痛。
【主治】(1)脾胃氣滯證。(2)瀉痢,裏急後重。(3)腹痛,脅痛,黃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