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我國貨幣政策的兩階段風險承擔渠道初探(1 / 3)

我國貨幣政策的兩階段風險承擔渠道初探

宏觀經濟

作者:吳軒

摘要:2007年的全球金融危機後,各國學者開始將貨幣政策與金融穩定的關聯性納入了研究範圍,掀起了一場以Borio&Zhu提出的風險承擔渠道為中心的研究熱潮。本文基於我國2004年-2014年間16家上市銀行的年度數據及相應年份的宏觀經濟數據,采用差分GMM方法對本文提出的貨幣政策的兩階段銀行風險承擔渠道進行了實證檢驗。實證結果顯示:貨幣政策的兩階段銀行風險承擔渠道是存在的,且寬鬆的貨幣政策刺激銀行風險承擔,但銀行風險承擔上升會抑製銀行信貸。研究結果顯示,我國應建立逆周期的信貸動態調控機製,並協調好貨幣政策與宏觀審慎政策。

關鍵詞:貨幣政策;風險承擔;對策建議

中圖分類號:F830.31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5)017-00000-02

引言

盡管由於較低的金融開放度和較嚴格的金融管製,我國受次貸危機的影響較小,但這並不代表我國銀行等金融機構不存在類似美國次貸危機的風險。相反,我國目前金融體係中間接融資的比重較高,貨幣政策對我國銀行風險承擔的影響更加不容忽視。為了應對次貸金融危機,我國中央商業銀行在2008年底下調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和人民銀行對金融機構再貸款(再貼現)利率,一年期存款利率由2.52%下調至2.25%,一年期的貸款利率由5.58%下調至5.31%。這種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在“保增長”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商業銀行信貸過度擴張也催生了資產價格泡沫問題。隨後我國將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調整為穩健的貨幣政策,但是廣義貨幣供應量M2還是從2008年底的47.5萬億擴張到了2014年底的122.84萬億的龐大規模。以上的數據顯示我國現在處於寬鬆貨幣政策環境,所以研究我國貨幣政策的風險承擔渠道也成為當下學術界的熱點。

一、銀行風險承擔的內涵及理論機製

(一)銀行風險承擔的內涵

貨幣政策風險傳導渠道是一種廣受關注的新的貨幣政策傳導機製,它主要側重的是貨幣政策工具的變化對投資舉措等行為可能造成的影響,作為完整的貨幣政策效應的一部分與其他傳導渠道共同作用於金融係統以及實體經濟。這裏需要指出的是,盡管傳統的貨幣政策廣義信貸渠道和貨幣政策風險傳導渠道都能影響銀行等金融機構的投資決策,但兩者的作用機製卻截然不同。前者更多的是通過影響投資者的價值預期來影響銀行的信貸投放等投資決策,最終的作用對象是整個實體經濟的產出;而後者則是通過改變銀行對風險的容忍度和辨識度影響投資決策,最終對整個金融體係的穩定性造成影響。

(二)銀行風險承擔渠道的理論機製

貨幣政策與銀行風險承擔之間的關聯是一個複雜的動態過程,故本節梳理相關文獻,以期厘清兩者之間涉及的理論機製,夯實本文的邏輯基礎。由於本文認為貨幣政策的銀行風險承擔渠道是一個包含兩階段的完整過程,即既包括貨幣政策對銀行風險承擔的作用,又包括銀行風險承擔對於銀行信貸的影響,下麵將分別就各個過程涉及的理論機製進行梳理:

1.風險定價機製

寬鬆的貨幣政策通常會影響對風險資產的定價,使銀行高估了市場環境,提高了銀行對風險的容忍度,進而促使銀行調整了對違約概率、違約損失以及市場波動性的預期,最終導致銀行持續的擴張自己的資產負債表。此外,銀行對市場風險的錯估又會作用於銀行資產規模和杠杆率,這反過來放大了“金融加速器”效應,進一步刺激銀行承擔更多風險。

2.“利益追逐”機製

具有“粘性”的目標收益率和降低的市場利率之間的不匹配,會促使金融機構追求風險更大的資產,這即是“利益追逐”機製。這種“利益追逐”主要是因為金融機構通常需要在資產方獲得必要的收益來匹配其在負債方的支出,而這部分支出由於契約、行為或者製度方麵的原因存在相當的“粘性”。因此,在高利率的環境下,金融機構可以通過投資穩健的資產獲得收益,但在低利率時,金融機構就不得不投資於風險較高的資產,以匹配其負債方的支出。此外,私人投資者如果以短期收益來衡量金融機構的實力,也會促使各類金融機構在低利率時期采用激進的投資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