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理念缺失與價值偏差影響下我國央行角色的錯位(1 / 3)

理念缺失與價值偏差影響下我國央行角色的錯位

宏觀經濟

作者:張芳

摘要:2014年底起,伴隨著我國宣布推出“一帶一路”戰略,國企改革等重大利好消息,我國A股股市迎來了春天,舉國上下一片狂歡。央行的政策轉向根本原因是由於社會大眾與央行自身對我國央行的角色理解的理念缺失與價值偏差所造成的,因而出現了前後的政策意圖不統一的情況。然而,在法律明確規定了我國央行的角色定位與央行貨幣政策的目標,應當依照法律規定來實施貨幣政策,這是“法治”的核心理念與追求。並且我國目前“促增長,調結構”的重心,即應當關注財政政策等其他政策以及關注實體經濟本身存在的問題。

關鍵詞:中央銀行;宏觀調控;貨幣政策;角色定位

中圖分類號:F832.31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5)017-00000-04

一、引言

我國習李政府自執政以來,宏觀層麵陸續推出“一帶一路”戰略,深化國企改革,不斷簡政放權;經濟層麵除深化自貿區建設外,還推行上市公司注冊製改革,鼓勵互聯網金融發展,探索PPP公私合作模式,推進利率市場化和彙率市場化改革等等政策利好消息的不斷釋放,促使了我國股市自2014年底開始朝著井噴方向發展,直至2015年6月爆發了A股股災。股票剛開始大跌時並未引起監管層的重視,以為隻是市場自發調節機製使然。直到股市連續地全麵跌停並傳染至創業板等其他板塊,市場恐慌情緒蔓延,才引起監管層的重視。然後,市場上開啟了“國家隊”的救市之路:從中國人民銀行(下稱“央行”)釋放降準降息①信號,到證監會召集21家上市券商救市,各券商出資給中國證券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證金公司”),用於投資藍籌股ETF等。經過“國家隊”的力挽狂瀾,避免了此次“股災”險些釀成的金融危機。

在此次“國家隊”救市的過程中,表現搶眼的便是央行,央行的降準降息政策(以下簡稱“雙降政策”),不僅成為了投資者判斷股市走向的“晴雨表”,也成就了大眾將其作為“股市”止跌回升的“速效救心丸”的心理期待。當股市6月26日首次暴跌後的次日,央行宣布自6月28日起,金融機構實施定向降準並降息0.25百分點。然後,在8月25日全球股市經曆動蕩之後,8月26日央行又決定,金融機構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下調0.25個百分點至4.6%;一年期存款基準利率下調0.25個百分點至1.75%;其他各檔次貸款及存款基準利率、個人住房公積金存貸款利率相應調整。同時,放開一年期以上(不含一年期)定期存款的利率浮動上限,活期存款以及一年期以下定期存款的利率浮動上限不變。另外,自9月6日起,下調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縣域農村商業銀行、農村合作銀行、農村信用社和村鎮銀行等農村金融機構,以及金融租賃公司和汽車金融公司準備金率也做相應下調。

但是,如果我們深入觀察便會發現,自股災以來,央行兩次宣布雙降政策並未給股市帶來多大的拉升作用。也許剛開始央行釋放雙降信號後會起到提振市場信心的作用,股市會因此而有所回升。但事實上,股市還是難掩其頹勢,繼續維持低位,甚至更加走低。對比6月份央行宣布降準降息政策後,市場稍微有所反應的情況,8月份央行宣布降準降息政策之後,股市是幾乎沒有任何反應,該政策失去了其“速效救心丸”的功效。這似乎也印證了經濟學理論中著名的邊際遞減效應規律②。然而,即使知道央行的雙降政策作用有限,但每次當股市表現出不盡如人意的暴跌之後,社會大眾又都會期待央行能為社會公眾的利益而有所表示與行動,而央行也對自己這種於股市於國家經濟而言“重於泰山”的責任感與角色定位十分認同,企圖運用降準降息政策來拯救股市,利國利民。社會大眾與央行自身對該貨幣政策幾乎形成了路徑依賴③。

然而,事實上,我國自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之後,為了刺激經濟已經釋放了40000億的流動性,該流動性的副作用至今仍未完全被我國的市場與經濟所完全消化。如今我國的現實情況是:過多的流動性停留在樓市與股市之中,形成泡沫,而中小企業與實體經濟並未從央行釋放的流動性中獲益,仍舊處於“錢荒”的狀態。國務院因此為支持實體經濟與中小企業融資出台多項政策。按常理來說,央行宏觀調控政策應當與國務院的政策保持一致,但其救市行動又恰恰與國家政策明顯矛盾。救市行動向社會大眾釋放的信號似乎是指引民間資金流入股市。央行並非沒有意識到自己行為的不妥:釋放過多流動性會對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與轉型不利,救市行為的導向極易助長股市泡沫的形成。因為央行在股災爆發前的貨幣政策就刻意避免了這種導向。但央行在股災後貨幣政策的轉向也是無奈之舉,一方麵是因為大眾對央行角色的心理期待,另一方麵則是央行肩負著維護金融穩定的責任。一旦股災影響衝擊金融穩定,蔓延至實體經濟,那麼央行難辭其咎。為了防止這種情況的發生,央行不得不這麼做。從這個角度來看,社會大眾與央行自身都認為央行在國家經濟宏觀調控中的責任“重於泰山”。

其實,央行這一切矛盾政策的根本原因都是由於理念缺失與價值偏差造成的。不僅是社會大眾,連央行自身都因為理念缺失與價值偏差造成了對央行的角色與定位混淆不清。使得央行處於一個類似消防員的角色,哪裏有火,哪裏滅一下,央行的貨幣政策就因此出現了前後不一致的情況。這對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設與發展是十分不利的。因為一個和諧統一的有機體,並非完全僅僅依靠某一部分的力量,而是各個部分分工明確,權責統一,相互補充與促進而發展起來的。此次股災的爆發恰恰顯示出了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製度建設並未形成一個良好分工合作的統一體,這不僅僅是證監會的失職,究其根本原因,還是我們在金融監管分工與宏觀調控政策中的理念缺失與價值偏差造成的。股災之後,痛定思痛,我們應當反思,重塑我國央行的角色定位與目標。

二、我國央行的定位與目標

我國金融監管模式自十餘年前開始借鑒當時的美國模式,實行以“一行三會④”主導的“分業經營,分業監管”模式,彼此間分工合作。央行主要製定執行貨幣政策,對貨幣市場和外彙市場進行監督管理。銀監會作為是國務院銀行業監督管理機構,根據國務院的授權,統一監督管理銀行、金融資產管理公司、信托投資公司以及其它存款類金融機構,維護銀行業的合法、穩健運行。證監會是國務院直屬機構,是全國證券期貨市場的主管部門,按照國務院授權履行行政管理職能,依照法律、法規對全國證券、期貨業進行集中統一監管,維護證券市場秩序,保障其合法運行。保監會是國務院直屬正部級事業單位,根據國務院授權履行行政管理職能,依照法律、法規統一監督管理全國保險市場,維護保險業的合法、穩健運行。對於混業監管與分業監管孰優孰劣,本文將不作深入探討,但是可以確定的是,貨幣政策的主導權被緊緊抓在了央行的手中,而央行工作的重心也僅限於此,從宏觀上進行調控與監督。因而,從權責統一的角度來說,本部分從法律規定的角度論述央行的角色定位問題對於之後論述貨幣政策與宏觀調控十分重要。

1.央行的角色定位

我國的中央銀行是中國人民銀行,受國務院的領導,製定和執行貨幣政策,承擔維護金融穩定的職責。《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人民銀行法》(下稱,“人民銀行法”)第二條的規定,“中國人民銀行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中央銀行。中國人民銀行在國務院領導下,製定和執行貨幣政策,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維護金融穩定。”

傳統上,中央銀行有三大基本職能,即發行的銀行、銀行的銀行和政府的銀行。發行的銀行是指中央銀行有權發行貨幣;銀行的銀行是指中央銀行為不同商業銀行和非銀行金融機構辦理貨幣信用業務,提供票據結算和資金清算服務;政府的銀行是指中央銀行支持政府的經濟政策,管理國庫、黃金、外彙儲備,代表政府參與國際金融活動。⑤央行的傳統的這三大基本職能基本上已經達成了共識,並未有太多爭議。

遺憾的是,雖然法律賦予了央行維護金融穩定的大任,但金融穩定是一個很大很空的概念,《人民銀行法》在此並未明確“金融穩定”的內涵與外延,以及央行從哪些方麵、如何承擔維護金融穩定的責任。這無形中,將央行的權力邊界延伸得很寬,同時,這也導致央行承擔了過多的責任。金融穩定是指金融機構、金融市場和市場基礎設施運行良好,可抵禦各種衝擊而不會降低儲蓄向投資轉換效率的一種狀態。金融穩定具有綜合性,其作為金融運行的一種狀態,需要采取不同的政策措施及方式(包括貨幣政策和金融監管手段等)作用或影響金融機構、市場和實體經濟才能實現,從而在客觀上要求對金融穩定實施的手段或政策工具兼具綜合性的整體考量。中央銀行履行金融穩定的職責能否順利實施和充分發揮,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一整套較為完善的製度框架的確立及良好執行。西方學界認為構成金融穩定的“三根主要支柱”為:適宜的宏觀經濟環境、有效的監督和管理體製、健全的金融市場基礎設施。⑥因此,維護金融穩定是一個係統工程,該工作不可能也不應當僅僅隻是央行的職責,而應當是金融監管層所有的部門明確分工,有效協作的成果。

然而,在分工協作的社會或任務中,某一角色的權力增加,將會侵蝕另一些角色的權力,形成“一家獨大”的局麵。更糟糕的情況在於,在此權責的邊界不明晰的前提下,極易出現“監管真空”的局麵,也即:由於維護“金融穩定”的職責分配不明晰,本應該承擔起部分維護“金融穩定”職責的其他監管部門會拒絕監管,因為權力與責任的不相匹配,因為人趨利避害的本性以及懼怕風險的心態驅使其他部門以不作為來躲避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