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你科普了嗎?
粉紅家園
你喜歡科普嗎?盡管放馬過來吧!趁著全國科普日,讓我一起關注最新熱點以及與日常息息相關的營養、醫學,在這些兼具趣味性的文字裏,激發想象力與好奇心,品味科學的“美酒”,精致我們的生活。
專家研發首個有感覺假腿,
使用者:“感覺又有腳了。”
據外媒報道,奧地利科學家研發出全球第一個有感覺的假腿,可模擬真腿的感覺,同時能消除截肢者的幻痛問題。
這是奧地利北部林茨大學埃格教授Hubert Egger的科研成果。該義肢在安裝時涉及兩個步驟:醫生首先把患者殘肢所剩的足部神經末梢,同大腿的健康組織銜接起來,並置於靠近皮膚表層。科研人員接著為一個輕型假肢的腳底安裝六個傳感器,並把它們同殘肢骨幹內的模擬器銜接在一起。
安裝了這一假腿的朗格說:“我感覺自己又有腳了,我不再在冰上滑倒,我知道自己是在碎石路、水泥路、草地或沙地上行走,我甚至能夠感覺到小石塊。”
埃格說,朗格每走一步或施壓時,傳感器就會向大腦傳送訊息。新義肢除了能協助截肢者平衡和加強安全之外,也起到了消除幻痛的顯著效果。
(整理自中新網)
醫學中的兩性研究:
性別不同,痛覺不同
過去15年裏,神經科學家構建起了與慢性疼痛症狀有關的詳細生物回路。但對於該機理的研究,卻忽略了某些重要的實驗對象:雌性。
最近的一個研究強調了在生物醫學研究中忽略性別差異的風險。研究者稱,雌性小鼠沒有像雄性同類一樣建立某種疼痛類型。作者稱這一顯著的性別差異說明,僅用雄性動物做實驗的話,可能無法獲得完整的生物學信息。如果人類兩性間也存在相似的差異,這將對疼痛治療的發展產生巨大影響。
為了找到答案,研究者用基因工程方法和小分子,抑製患有神經損傷的雄性和雌性小鼠體內神經元通路的每一個環節。結果顯示,雄鼠痛覺敏化減輕,雌鼠則未受影響。這意味著雌鼠並沒有這個回路。
通過進一步實驗,該團隊初步認定讓雌性小鼠對疼痛更加敏感的是免疫細胞T細胞,研究人員稱:“兩性間的差異不僅僅是一個基因或一種神經遞質,而是完全不同的細胞在運行截然不同的機製。”
如果真是這樣,藥物研發者在研究新的止痛藥時就需要將性別考慮在內。
(整理自環球科學)
馬路噪音會讓你長“遊泳圈”?
最近,反手摸肚臍檢測身材紅遍網絡,不過未能擁有小蠻腰的你,又多了一個理由可以拿來當擋箭牌了,因為新的研究顯示,汽車、飛機、火車等各種交通工具發出的噪音可能會讓人的腰圍噌噌上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