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先生說的不錯,李白的真跡隻有上陽台貼,這是所有人的共識,但是如果,李白把自己的作品,刻在玉簫上呢?大家有沒有聽說過李白創作的一首詩,鳳台曲。”
燕淩煙微微一笑,然後把整首鳳台曲朗朗背誦了下來,“嚐聞秦帝女,傳得鳳凰聲。是日逢仙子,當時別有情。人吹彩簫去,天借綠雲迎。曲在身不返,空餘弄玉名。”
“這首詩,分為兩段。前四句寫弄玉跟仙人簫史學吹|簫,成婚配,又產生了成仙之意。後四句寫二人仙去隻留下一段美好的傳說。所以,李白把自己的作品刻在玉簫上,合情合理……”
燕淩煙一邊說著,一邊把蓋在玉簫上的紅布緩緩揭開。
玉簫晶瑩剔透,渾然天生,沒有一點雜質,隻要不是眼瞎的人,幾乎都能看出來,這枚玉簫,一定來曆不凡!
燕淩煙緩緩的把玉簫拿起,把玉簫的背麵放在攝影機的鏡頭前,頓時兩行細小的文字,出現在了拍賣場的大屏幕上。
“大家請看,這正是李白的鳳台曲,而且我已經找專門鑒定過,這枚玉簫,的確出自於唐朝,張老和馬老都能確認。”燕淩煙微笑道。
她說這句話的時候,非常巧妙,馬老和張老隻確認這枚玉簫出身於唐朝,可並沒有認真是李白的。然而剛才燕淩煙的那句話,卻把所有人引入了一個思想錯誤的怪圈。
如果這僅僅是一個普通的唐朝玉簫,頂多值個幾百萬,不能再多了,可是一旦與李白掛上鉤,就能成為無價之寶!
雖然李白是千年之前的人物,但對於李白,恐怕整個華夏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甚至可以這樣形容,背不出幾句李白的詩,也好意思說自己是華夏人。
李白的詩歌對後代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中唐的韓愈,孟郊,李賀,宋代的蘇軾、陸遊、辛棄疾,明清的高啟、楊慎、龔自珍等著名詩人,都受到李白詩歌的巨大影響。
由於李白的名聲太大,在場的諸位有點不相信這個玉簫上雕刻的詩詞,真的是李白親自刻上去的,一個中年收藏家出聲反駁道,“你說是李白的就是李白的啊?有什麼證據嗎?唐朝的玉簫多了,不能出個玉簫,就說是李白的啊!”
“這位先生質疑的好,的確如這位先生所說,如果我們拿個玉簫出來,說他是李白的,恐怕誰都不會信,但即便過了千年,李白才華依然縱橫於世,唐朝文學家孟啟在《本事詩》中的記載了對李白書法的評價,玄宗命白為宮中行樂詩,二人張朱絲闌於前,白取筆抒思,十篇立就,筆跡遒利,鳳峙龍拿。”
“由此可見,李白的書法有筆跡遒利、鳳峙龍拿的特點,大家請看蕭身上的文字,豈不是符合孟啟對李白書法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