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期配樂無論是大家熟悉的音樂作品還是原創音樂,一定要精當。配樂的目的是製造氣氛,讓人物的情感表達與觀眾的心理節奏相符。
解說的把握
解說的形式主要有旁觀敘述式、主觀敘事式和無解說。
旁觀敘述式解說怎樣反映被攝者內心世界才能避免編導主觀介入之嫌,這是初做紀錄片者常常遇到的問題。一般情況下可以通過間接引語方式來轉述被攝者的觀點和看法。
主觀敘述式解說允許有很多內心感悟的東西。如《神鹿,我們的神鹿》就是通過被攝者柳芭的旁白講述自己家族三代女人的命運。所思所想,都能直接得到表達。
三、創作者的智慧——展現人物內心世界的關鍵
1、動作細節的選擇
動作是人物思想的外化。能否及時發現甚至預見動作細節,並在瞬間做出選擇,是拍片成功與否的關鍵。《重逢的日子》中有這樣一個細節:台灣退伍老兵回上海探望結發妻子,在為他接風的家宴上,記者問他的小孫女“爺爺回家後家裏發生了什麼變化”,小孫女回答“家裏小菜比平時多了”。全家人都笑了,唯獨老兵一個人流下了淚水。攝像師敏捷地抓住了老兵擦眼淚的動作,老兵複雜而苦澀的心理通過這一細節盡顯無遺。
2、視角選擇
紀錄片的敘事視角主要有當事人視角、介入者視角和旁觀者視角,其中,當事人視角和介入者視角在展現人物內心世界方麵有獨到的作用。
當事人視角的紀錄片曾經一度被認為喪失了紀錄片對客觀真相的追求,但是從另一個角度去思考你會發現,內心獨白這種主觀性極強的形式恰恰是對被攝者思想情感的最客觀的反映,在被攝者真誠講述的前提下,當事人視角的紀錄片更容易感染觀眾情緒從而取得成功。
有別於當事人視角,《夏日記事》采用了介入者視角,全片以一句 “你覺得幸福嗎”的采訪提問鋪展開來,記錄下人們被提問激發後所表現出的內心世界的虛構部分,也即思想和情感。介入者視角的紀錄片一般廣泛使用提問采訪的形式,能夠便捷地挖掘事實真相和人物內心世界。
3、編導現場調度
紀錄片的調度有即興式調度和場景式調度,而即興式調度更能體現創作者的才智。即興調度主要是指創作者依賴其判斷力和預見力,根據對象情緒的變化,預測其動作走勢,思考可能調度攝像機的位置和運動方式,尋找合適的拍攝角度,以確保能夠記錄下“決定性過程”。如紀錄片《家在我心中》中父女在車站分別的場景,女兒在車上,父親下車了,單機拍攝,時間稍縱即逝,但創作者還是抓住了父親眼角的淚水等感人細節,成為現場即興調度的成功片例。
紀錄片展示人物的內心世界,是有規律可循的。充分利用電視化的手段,有善於捕捉的眼睛,就一定能將拍攝主體的精神世界藝術地反映在電視屏幕上,為這個世界尋找更多的知音。
參考文獻
①劉堅:《電視節目編導教程》,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4
②任遠:《電視紀錄片新論》,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7
③《中國電視紀錄片—第九屆中國電視紀錄片學術獎獲獎作品精選》,中國人民解放軍音像出版社,2003
④《The Art of Technique:An Ae-sthetic Approach to Film and VideoProduction》,John S.Douglass, Glenn P.Harnden,中國廣播學院出版社,2004
(作者單位:寧波電視台)
責編:葉水茂